我读《竞争战略》在进行本书的介绍之前,首先请容许我简略地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他就是集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全球第一的战略权威,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等称号和荣誉于一身的目前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的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作为管理商业界的权威,迈克尔•波特在管理以及商业方面多有建树,尤其是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行业中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和紧张状态、来自市场中新生力量的威胁、替代的商品或服务、供应商的还价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还价能力)以及三种卓有成效的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更是奠定了他管理大师的称号。
《竞争战略》写于1980年,但是在30年之后的今天,这一本书依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经过对《竞争战略》这一本书详细认真地阅读,我对波特竞争思想的精髓以及作为世界顶尖管理大师的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为本书对于波特的竞争思想有极高的代表性,所以我就选读了这一本书。
现在,我会结合当时写作的时代,以及当代对波特竞争思想运用的例子对《竞争战略》进行详细的报告。
首先,该书有三个部分,一共16个章节。
第一篇,一般分析技巧(1到8章),第二篇基本产业环境(9到13章),第三篇战略决策(14到16章)。
本书提供了分析技巧的综合框架,这有助于一个公司对产业进行分析,预测,理解对手及自己的情况,并根据整合而成的信息制定决策。
第一篇提出了分析产业结构及其竞争者的一般框架,这一框架的基础是对于作为一个产业的五种竞争作用力及其战略含义进行的分析。
论述了分析竞争对手、买主和供应商的技巧、解读市场信号的技能;采取竞争行动及对竞争行动反击的竞争理论观;在一个产业中划分战略集团的方法及对这些集团业绩差异的解释;以及预测产业演变的方法结构。
第二篇论述了如何将第一篇介绍的分析框架用于几种重要的类型的产业环境(其中包括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趋于成熟的过渡产业,衰退型产业以及全球型产业),从而制定出竞争战略。
不同的环境,对于确定一个企业竞争的战略背景、可能的战略抉择级常见的战略失误都十分重要。
第三篇是通过系统地考察公司在一个产业中竞争所面临的几种重要战略决策:纵向整合、业务能力扩展、以及竟如新业务领域等。
第三篇在设计上不仅有助于一个公司做出这些关键性的决策,而且有助于其洞悉竞争对谁、买主、供应商,以及潜在的侵入者可能做的类似的决策。
通过这样的一个脉络,波特从不同的情况,不停的角度对竞争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力求能够在各种市场信息去伪存真,以便为战略决策作出判断。
读了波特的竞争战略,可谓是茅塞顿开,在这一方面真是打开眼界。
通读全文之后,可以这样定义竞争战略: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它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战略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
企业竞争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奠定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地位并维持这一地位。
而这一本《竞争战略》,除了向读者介绍各种理论之外,我觉得,更像是一本适合于企业决策者使用的工具书,在我看来堪称是当代商界的《孙子兵法》。
在本书中,作者像我们介绍了不少的竞争分析方法,如:一般性检验,五力模型,进入壁垒高低的分析,行业前景的分析,市场信息的解读等等。
但是,在我看来。
竞争战略更像是一本全方位解读竞争的工具书,企业的决策者如果觉得有需要对自己公司存在的环境中进行分析,就可以认真地读好波特的《竞争战略》,按照里面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对问题的温习和解剖,相信就会从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中看出端倪,能更加清晰的把握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或者能够系统地,有逻辑的对整个行业和自己现有的甚至潜在的竞争对谁进行分析,力求公司能够在大环境下做出最佳的决策。
但是,虽然《竞争战略》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毕竟大师的思想也是局限,对待现实的问题,更加需要自己灵活的应对,而不是一味地去套用书中的理论,毕竟每个产业的情况复杂,实际生产竞争中肯定会出现非常复杂的情况。
而且,本书成书于1980年,作为30年之后,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各种变化,很多情况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改变,所以不能盲目的信任这一本书,应该辩证的去使用这一本书,才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因为本书中很多非常有名的理论,所以我们就挑其中最为典型,最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共同去学习波特,这位管理大师的伟大智慧。
首先,我们先去了解一下有名的波特五力模型。
所谓的五力,指的是行业中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和紧张状态、来自市场中新生力量的威胁、替代的商品或服务、供应商的还价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还价能力。
从中反映出的事实是:一个产业的竞争大大超越了现有参与者的范围。
客户,供应商,替代品和潜在的进入者均为该产业的“竞争对手”,并且依据具体情况会或多或少的显露出其重要性。
关于这五个方面,波特再次引入进入壁垒,推出壁垒的概念,以便更好地去分析潜在进入者这一方面的分析。
1,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其实物理模型也有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实际上,关于五力分析模型的实践运用一直存在许多争论。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
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往往不是通过吃掉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做大行业的蛋糕来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来增大容量。
我觉得,作为定性分析的波特物理模型,可以结合定量分析发一起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譬如结合杜邦分析法等。
第二个我想着重介绍的是波特书中所提及的三种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差别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
实现差别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
正如差别化战略一样,专一化战略可以具有许多形式。
有时,公司可能成功地寻找一种以上的方法作为其基本目标,尽管如后面将讨论的那样,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有效的贯彻任何一种基本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辅以一个组织安排。
如果公司的基本目标不只是一个,则这些力量就会分散。
这些基本战略使公司在竞争中胜过对手,在某些行业中意味着高利润,在某些行业中却只是意味着使公司仅仅有勉强的收益。
关于这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书中列举很多案例对其进行解释。
在成本领先战略中,书中列举了Briggs&Stration公司在低马力汽油发动成功的基石,这家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等。
而关于差异性战略就列举了数个案例其中包括,MercedesBenz在汽车业中声誉卓著,技术特点的差异性上面,波特列举了Hyster起重机在同行里面的竞争优势,此外,波特还列举了卡特勒推土公司,以其出众的经销网络,优良的零配件,及其优质耐用的产品享有盛誉。
关于专一化战略(目标集聚),波特则用了ILLINOISTOOLWORKS公司主攻扣件这一特殊市场,Martin—Brown公司削减了其客户,并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放在8家主要的快餐连锁店上面。
这些以特定客户群为自己的主导市场的战略被波特称之为专一化战略。
但是,企业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夹在中间,即一个公司未能沿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防线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即被夹在中间,这样的公司是注定是在自己的行业中是的利润的。
此外,我想介绍的是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
其中有三个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都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
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
价值链是波特对企业进行系统整合研究的又一个基本范式。
系统论强调整体观念,但是,对整体的认识来源于对每个局部的清晰把握,以及对每个环节的深入了解除以上所提及的波特物理模型,三种基本战略以及波特价值链之外,《竞争战略》书中还有其他在实战中有相当应用的竞争理论,如,钻石体系,产业集群理论等。
这些都记录着,波特在1980年时的竞争思想,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以上的三个模型在实际的竞争战略的制定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也是波特在该书中精髓中的精髓。
该书中做得比较细致的是波特还将自己在书的前一部分提及,分析过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分别应用到零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趋于成熟的过渡产业,衰退型产业以及全球型产业中,全方位的分析不同产业中企业的SWOT(优势,弱项,机会,威胁),这是对自己理论运用的一个很好的示范。
譬如在对零散型产业的分析中,通过运用五力模型以及其他的里论能够分析出当时的美国,造成产业零散的原因包括一下的多个方面:总的进入壁垒低,不存在规模经济或者经验曲线,高运输成本,该库存成本或不稳定的销售波动,与顾客和供应商交往时无规模优势,某些重要方面的规模不经济,多种市场需求,高度的产品差异化,退出壁垒,地方法规,政府禁止集中,新产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