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电子教材(活动方案)基本要素与编排格式附件3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基本要素一门完整的课程应包括课程纲要和教科书两部分。
课程纲要是用于说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的文件;教科书则是课程纲要的具体化实施载体。
一、课程纲要的基本要素课程纲要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原则、课程实施建议等五部分组成。
前言。
主要介绍本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主要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达成的目标,可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课程内容。
主要呈现为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学习的内容,一般应将学习内容按内在逻辑分为几个主题来描述,也可按课程架构分册或分章描述。
教材编写原则。
主要描述构建教科书框架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以及内容呈现和教学加工的原则等。
课程实施建议。
主要描述课程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要求,以及课时安排建议和所需配置教学器材建议等。
如有可能,可将课程实施建议具体化形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并将课程纲要一并收纳,以便于教师教学。
二、教科书的基本要素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除应涵盖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外,还应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习策略。
教科书编制者不仅要考虑所需达成的目标,还要更多地考虑实现目标的途径,并将它呈现出来。
为此,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灵活的学习途径,以帮助学生实现课程的目标。
教科书的基本要素可以从内容、语言文字、教学设计、编印设计、课堂使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规定。
(一)内容内容是指教科书中所包含的观念和特定信息。
应从信息的完整性、新颖程度、准确性、难易程度、公正性等角度考查教科书。
1.完整性。
教科书应当包括课程纲要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但不能包含过多的资料,以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2.新颖程度。
教科书应能用图片和文字反映该领域近年内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及文化。
3.准确性。
资料及数据切题准确,概念正确扼要,概念之间联系清楚,范例和说明充足,并配合学生的经验。
4.难易程度。
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加入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概念。
在深度和广度之间取得适当平衡,以防止内容过于冗长。
5.公正性。
内容中要反映各个年龄阶段、社会伦理和种族阶层、不同性别角色活动,不能对性别、年龄、种族、文化、宗教、残疾等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二)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指教科书所使用的词汇、符号和文体风格。
优质的教科书应有助于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学生可直接地独立地从课文中学习,并自行建构知识。
6.词汇、符号和课文用语应符合学生年级水平,能配合课题,便于学生独立学习,并自行建构知识。
7.采用学生熟悉的和有趣的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课文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采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作比喻和说明。
8.语言文字要正确无误,行文连贯紧凑,以有助于发展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要素在教科书中所形成的结构,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
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包括学科内容的序列和整合、内部各部分的关系、课程目标在内容中的反映。
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充分的练习和适当的评价。
9.内容的排序和整合。
内容的组织编排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展开,螺旋递进,排序恰当合理。
应在适当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内容进行综合,以有助于学生建构和整合新信息。
10.内部各部分的关系。
课程的内容应适当地分配在各学习环节中,具体目标和内容同评价相匹配。
11.课程目标在内容中的反映。
内容应反映课程纲要中的所有目标,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和反省能力。
12.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应多样化且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为此,教科书应提供多样化及适切的教学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创新地思考,多设开放性的、不设既定答案的问题,容许不同答案以及提供进一步参考资料,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利用真实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学习,并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13.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
教科书应能激励学生产生并维持学习的愿望,为此,教科书应注意趣味性和可读性。
同时内容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教师因需要组成不同的学习途径。
14.练习和评价。
应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包括一些不设既定答案的学习活动。
应在学习活动中加入反思、自评、互评及小组评价等建议,以改善学习。
应有多种监测及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和策略建议。
(四)编印设计编印设计是指教科书的版式设计、页面教学要素的呈现、装帧质量等。
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关注重点和加工信息。
15.教科书的编排符合逻辑和统一,层次分明。
目录能有效地显示内容结构,各章节能以标题或序号等明确划分结构。
16.说明和图解有助于识别、突出关键词和概念。
图表应有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激发和辅助学生学习,而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为此,图表应配合课文内容,做到准确、切题、有效,并附有适当的说明图表排序恰当,能显示有关内容的发展过程文字和图表的比例合理。
17.栏目设计合理且在各章节中均匀分布。
栏目应根据教学目标,起到分配教学要素和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学习的作用。
教科书中的栏目不宜过多,同时要注意在各章节中的合理分布。
18.恰当地运用总结及学习指南帮助学生学习。
19.字型及字体大小恰当,纸张轻而薄、耐用、不反光,装帧美观、结实。
20.选择性地罗列参考书目、相关网址及索引,以鼓励及方便学生自行阅读更多资料,扩大阅读范围。
(五)课堂使用教科书课堂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便利性、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课程资源的匹配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
21.使用的便利性。
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所需的条件与现实可能提供的条件的适宜程度,如是否需要特殊的设备仪器、是否需要专门的场地、是否需要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
22.学业成就和态度。
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后,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如何,学生是否喜欢该教科书等。
23.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否具有相关的教师用书、练习册和其他补充材料,这些资源与教科书或课程标准之间是否匹配。
三、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基本要求1.完整。
申报的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电子教材应包含课程纲要和教科书。
2.清晰。
课程纲要的各部分内容应当清晰明了,能传达课程的基本思想。
3.齐、清、定。
教科书应基本涵盖所有的要素,逻辑框架清晰、章节排列有序、学习活动设计多样、栏目统一规划、正文表述符合学生认知、图片清楚。
不能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在国家政策、地图、民族、宗教等方面应采用国家统一陈述。
4.建议每门课程所需教学时间采用18课时的倍数,如9课时(0.5倍)、18课时(1.0倍)、36课时(2.0倍)等。
每课时文字量(包括图片在内)一般控制在2500—3500字。
附件4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电子教材编排格式为统一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方便教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与交流,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出版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制订《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电子教材编排格式》(以下简称《格式》)。
《格式》对全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格式》仅对选修课校本教材的主要编写格式进行说明,具体请参照相关标准、规范。
若本《格式》相关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表述不一致,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
《格式》目录1.结构要素1.1 封面1.2 作者声明1.3 编写人员1.4 前言1.5 目录1.6 教材正文内容1.7 后记2 .基本格式2.1 插图2.2 表格2.3 专业名词2.4外国科学家姓名2.5计量单位2.6 公式2.7 例题2.8 外文字母3 .编制要求3.1 书稿要求3.2 页面设置3.2 制作软件4 .范例4.1 封面4.2 作者声明4.3 前言4.4书稿正文体例1结构要素教材结构要素包括且依次为封面、作者声明、编写人员、前言(可选)、目录、教材正文内容、后记(可选)。
1.1 封面1.1.1 教材封面包括教材名称、编著者,并注明“浙江省教育厅推荐”、“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教材”、“浙江教育资源网发布”等信息。
具体排布、字体字号见范例。
1.1.2 教材封面设计宜简洁大方,可使用背景图片,图片质量要求见2.4.3。
1.2 作者声明1.2.1 作者声明包括作者对教材的著作权、教材的发布、教材的使用范围、教材的研究与完善的声明,是对教材著作权的保护性声明。
1.2.2提供基本格式范本(见范例),编写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完善。
1.3 编写人员1.3.1 编写人员包括本册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及审稿人员。
副主编为可选项。
1.3.2编写人员在排序上宜能体现对本教材编写的贡献度。
1.4 前言1.4.1 前言内容一般包括本学科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教材编写的背景和意图,教材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可在前言中简要介绍编写分工、适用范围,亦可征求意见。
1.4.2 前言为可选要素,允许教材不出现前言。
1.5 目录1.5.1 目录采用三级标题。
应准确地涵盖所述内容,标题应与正文完全一致。
1.5.2 目录应附页码,页码与标题一致。
页码右对齐。
1.6 教材正文内容1.6.1 教材正文内容要符合本学科、本专业学生教学实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
语言文字通顺,框架结构合理,概念清楚,逻辑严密。
1.6.2 教材正文统一采用传统的篇、章、节式表示,节后标题用一、(一)、1、(1)表示。
标题层次全书必须统一。
分工编写时即确定好结构层次的表示方法,最后由主编负责统一,合理确定标题等级。
正文具体格式要求见范例。
1.6.3 教材每课时应适当安排相应的思考(习)题。
对思考(习)题的编辑加工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所选应用案例要有实践意义,避免主观“做”题;第二,思考(习)题的分配应与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应;第三,全书的题量应与教学时数和课程性质协调一致。
1.7 后记1.7.1 后记部分一般为作者致谢的内容,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共同参与教材后续的研究和完善工作。
1.7.2 后记为可选要素,允许教材不出现后记。
2 基本格式2.1 插图2.1.1 书稿中所用插图应放在相应正文处,采用“紧密型”或“四周型”版式,图片与四周环绕文字间距一般以0.3—0.5厘米为宜。
2.1.2 插图的序号全书按章排序,比如第三章第七张插图写作“图3-7”,图序号与图名居中于图的下方。
图注居中于图名下。
各部分代号与解释文字间用黑点。
如引用其他书中插图,图的出处(即书名、作者、年份)用括号放入图名后。
2.1.3 插图质量要求:表示准确、精细、线条均匀、粗细适当、浓淡一致、大小适中。
图片分辨率一般应达到300dpi以上,图片文件应为JP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