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
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
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
师:“峦”呢?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
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生:分述。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
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
(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
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
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
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
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
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
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
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
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
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
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
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
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生:我是抓,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
(听课老师笑)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生:不是。
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
“悟”有重点。
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
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
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
“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
(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
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
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
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
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
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
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
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