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12分)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2),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关雎》)(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5)衔远山,吞长江。
,。
(范仲淹《岳阳楼记》)(6),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7)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次北固山下》)(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的“书”和《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律诗有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范进参加的“乡试”是我国古代一种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科举考试。
D.英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悲惨世界》与《战争与和平》。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有月亮的晚上可以看见桥洞里流水①tuān急,银片闪烁,月影揉碎,古庙里的磬声随着波光向外【甲】(A.流传B.流溢)。
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的后面也颇有点诗意。
翻身再上前楼,又见巷子里一片灯光,黄包车辚辚而过,卖馄饨的敲着竹梆子,卖五香茶叶蛋的提着带小炉子的大篮子。
茶馆店夜间成了书场,琵琶叮咚,吴语软侬,苏州评弹尖脆悠扬,卖茶叶蛋的叫喊怆.②(A.cāng B.chuàng )然悲凉。
我没有想到,一条曲折的小巷竟然【乙】(A.变化无穷B.变幻莫测),表里不同,栉比鳞次的房屋分隔着陆与水,静与动。
一面是人间的苦乐与喧嚣,一面是波影与月光,还有那低沉回荡的夜磬声,似乎要把人间的一切都遗忘。
我在这些小巷中走过千百遍,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似乎青春是从这些小巷中溜走的,它在脑子里冲刷出一条深深的沟,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1)根据文中①处的拼音写汉字,根据②处拼音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选择题只填序①tuān急②怆.然(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乙】(3)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似乎青春是从这些小巷中溜走的修改句:二、阅读(70分)4.(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一“异”字统领全词景物特点,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B.“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C.“羌管悠悠霜满地”刻画入夜景色,直言将士们在军营中吹弹乐曲,苦中作乐的豪迈情怀。
D.这首词描绘了戍边的艰苦生活,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复杂情感,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2)“浊酒一杯家万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15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宋]苏轼《留侯论》)【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项籍:指项羽。
③轻:轻易。
④子房:指张良,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
⑤淮阴:指韩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所以动.心忍性动: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③必有过.人之节过:④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6.(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旧时的离别张悦然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
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
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
是啊,好近,我点点头。
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
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
只记得有一个绿色的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
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
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
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
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
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
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
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
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
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
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
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
大风好像是一种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
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
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
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
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
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⑤旧时的离别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
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
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
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1)文章写了作者关于小时候“火车记忆”的三个片段,请概括。
片段一:小时候去济南老火车站的兴奋与神秘感。
片段二:片段三:(2)联系语境,结合划线词语,赏析下列句子。
①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
②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3)文中“现在的离别”和“旧时的离别”有什么不同?(4)结合文章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火车”一词失去了怎样的情感重量?(5)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这一句子,看似前后矛盾,却表明我离家的无奈和惆怅。
B.济南的那座老火车站给“我”童年的旅行蒙上了一层异国情调,让我的远行充满了郑重感和仪式感。
C.文章第三段开头从嗅觉和心理两个方面生动表现了童年的“我”乘夜车抵达北京时陌生而又新奇的感受。
D.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火车提速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使人失去了旧时乘火车出门的难忘体验。
7.(12分)【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①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绿色出行的象征。
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从、到,日臻完善,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交通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
②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被称作“白色自行车计划”。
这个勇敢的尝试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
现在,这个古老且曾经超级发达的城市约有40%的交通由自行车承担,那一条条河道把城市划分成了无数个格子街区,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工具。
此外,荷兰还具有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良好基础。
早在1890年,荷兰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
目前,荷兰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拥有先进的自行车指路系统,可以提供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
③法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国家。
1974年拉罗舍尔推出了供市民租赁使用的“小黄车”项目。
2004年里昂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使用计算机控制、采取会员卡制度系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开启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潮流。
2007年法国最为著名的自行车租赁系统V elib在巴黎诞生。
Velib这个词语是由法语中“自行车”(Velo)与“免费”(liberte)组合而成,这个项目实际上也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办理相关手续便能享受一年无限次的使用。
目前,巴黎的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43万名会员,骑行人数增加41%,每年巴黎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总次数达=1.3亿次。
④英国的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租赁公司遍布全国,许多外国游客使用自行车环游英国。
2010年,伦敦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由当地政府税收支撑,实行全天24小时不停歇运营。
租车系统中的两个租借点之间一般不超过300米,用控制触屏在无停车位时直接搜索,并点选宽限15分钟找车位的选项,可免去找下一个车位的租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