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 第一讲 诗经楚辞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 第一讲 诗经楚辞
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 祖先为主。如《生民》写周族始祖后稷,因其母姜嫄履天 帝足迹受孕而生,屡被抛弃,均有异迹出现,得以不死。 後乃发明农业生产。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对周族早期的生 产情况也有所反映。
2、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 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 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 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 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后世影响:兴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实例:兴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 个毛泽东”
“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 架不记仇”。
四字一句,句式和谐,韵律流畅,读 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整齐美。
《诗经》的艺术特色3
《诗经》在结构上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 法。 叠字、叠词、叠句是《诗经》中大量采用的手法 ,许多诗歌各章各段之间一般往往只有几个关键字不 同,其余字句都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是《诗经》最 显著的特点之一。
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
古 《楚辞》(骚体诗) 体
诗 汉乐府、古诗 以五言诗为主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
唐诗
近
体 诗
宋词
元曲
新 诗
(白话诗)
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 一种文学样式。最早的诗歌创作是 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 以不依赖文字。
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 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 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诗外传》
主旨
《蓼莪》抒发失去 父母的孤苦和未能 终养父母的遗憾, 沉痛悲怆,凄恻动 人,清人方玉润称 为“千古孝思绝作 ”。
《南齐书 顾欢传》:欢在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 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 泣,学者由是废 篇不复讲。”
莪草
青蒿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高高的样子
悲哀的叹词
辛勤苦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蒿类植物,蔚草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劳累、憔悴
同“瓶”,器皿,喻父母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 空,尽 是 装水坛子,可向 瓶中输水,喻子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孤儿,指自己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经
百》,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
》
《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
简 介
于春秋时代。分为风、雅、颂三部 分,其中精华是风,普遍运用赋、
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颂《 ”诗
经 》 之 “ 风 雅
《诗经》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按乐曲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 分。
“风”160首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 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 的部分,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 经》
经典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 氏》)
孔子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
共 305篇,本称《诗》或《诗三
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
、《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
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 平。
5、战争徭役诗
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 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君子于役》
6、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 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 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 ,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诗化的倾向
和诗歌的悠久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戏剧 是迟开的花朵。它们很晚才汇入文学的长河之中 。小说到唐代出现传奇才算进入了成熟时期,那 已经是八世纪的事了。戏剧到宋金的期才渐趋成 熟,元代才达到兴盛阶段,那已经是十三世纪了 ,比古希腊的悲喜剧晚了十八个世纪,比中国的 《诗经》晚了二十四个世纪。
诗经中的名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面对如此荒凉的情景,主人公心中不禁产生“可 怜我的父母亲,生我养我真艰辛”和“父母恩浩 大无边”的联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养育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抚爱 喜爱 养大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庇护
抱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不公道
接着追忆孩童时代受到父母宠爱的细节,长大后不 愁吃穿而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时,父母已经去世, 只能永抱终身的遗憾和内疚,令人读后产生共鸣。
于是,五章一连四句都是绝望的呼喊。这呼喊与开 头的军鼓声恰成呼应——一边是热闹,一边越是显 得凄凉;一边团队同伴的凝聚越是火热,一边个人 的内心深处越是显得孤独和凄凉。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
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 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 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 ,无以复加。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
送死的征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怒。道不同不相 为谋。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 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产生共鸣,因此,我们也当为征 夫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雅”105首是宫廷乐曲歌词,有“大雅”和 “小雅”。
“颂”40首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 “鲁颂”、“商颂”。“雅”和“颂”,都 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 诗 经 》 之 “ 赋 比 兴
《诗经》的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 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 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 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 的佳例。
这首诗是首征夫诗,主要讲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 思念家乡和妻子。
这首诗主要表达卫国远戍陈宋的兵士的想家嗟怨 。据《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 出兵救陈。十三年,晋国不满意卫国援陈,出师 讨卫,卫国屈服。本诗可能和这段史事有关。
第三章和末章都是悲观绝望的口气,和普通征人 念乡的诗不尽同。
朱善曰:“彼父母俱存者,犹未知是诗之悲也。若父 母既没,诵是诗而不三复流涕者,是亦非人之子也 。”
击鼓其镗(tāng),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 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chōng)。
爰(yuán)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 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shuō)。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
于是,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 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 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 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土国城漕”虽然也是 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 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 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 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 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 诗 经 》 之 “ 赋 比 兴
《诗经》的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
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 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后来,“兴”又兼 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 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 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 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 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 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 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依靠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含哀
至亲,指父母
赏析
《蓼莪》是有孝心的儿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 从内容上看,很可能是用在上坟扫墓祭祀时的祭 歌。
《蓼莪》形象地描述父母坟头上的蒿草已长得很 高很高,祭奠祖先用的酒瓶、酒坛也已空空如也 ,表明已有相当长的日子,没有后人来上坟扫墓 了,当然也无人锄草、培土和打扫坟墓周围。
3、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
》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
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
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 景象。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
——
诗 意 地 我栖 们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