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0字《恰同学少年》我已经看过两遍,被这部影片打动不仅是因为对毛泽东的敬仰与崇尚,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所带给我的激情和启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最近无意中从网上得知:《恰同学少年》正在央视开播,立马进5q搜索,还真有这部电视剧,点来下载却发现只有12至23集。
并且下了一天才,如此的慢,要下得何年何月呢?后来从同学那里得知,可以进入学校图书馆网,在线观看,这样不需要下载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
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写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除了立意新颖、清新自然外,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
剧中展现的是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优秀学生学习师范。
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大发展了,然而优惠政策却全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
可喜的是,前不久的两会公布六所师范将实行免费入学。
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轻松的选择,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剧中的招生考试。
试题公开——“论小学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础,又贴近专业,还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复试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状元”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
未来北大研究生规模不像现在这样动辄万余人,将根据“创新型领导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挑选出具备这种潜质的学生予以培养。
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雕细琢一批能够登上时代塔尖的杰出人物。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选择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
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
那怕是今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
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我想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
剧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之处。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2看了《恰同学少年我》被深深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曲折,更是因为一代伟人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人钦佩,他的所做作为的胆量令感叹,他的破旧立新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少年时的知趣往往预示着一个人的思想,而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少年时期意气风发,张扬不逊,博览群书,雄才大略,敢想敢做,敢于追求的个性给了我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启示,更告诉我应该心怀在祖国志向甚远。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张扬不逊”而多次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中国的伟大思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们的钦佩。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乐观而节俭,假期中无处可居而往在山上的亭子里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它的乐观心态,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雨叫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刘俊卿一样,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厌恶生活中的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深反思,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或许有人会问三人行中如果有个是杀人犯他怎么可能是老师呢?不就算他是杀人犯他照样可以是老师,因为他做了错事,他的事例告诉我们不能这样做让我引以为戒,所以依旧敲响警钟还不如说给我们提出了要求。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真辨的真理。
正是因为有了一师群优秀少年,才有了现在的富强中国。
纵使当今社会社会我们不可能成为革命家,但放眼未来对于个人应该不断自我完善,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虽然《恰同学少年》只是电视剧,但它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值得我回味,青年的毛泽东经历时代风风雨雨的磨练完成了自己伟大的理想事业,而现在的我们呢?亲爱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人豪情壮志。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读一本《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震撼,我相信也许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已经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
这是一本青春立志小说,描写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学习生活,展现了21世纪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塑造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形象。
这本书朦朦胧胧地唤醒了我心中的理想与斗志,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谊;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热思潮和封建守旧的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茶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下了楷模,相信学习,思想,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
毛泽东是奋发读书.探讨社会出人生优秀的青年学子。
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晨曦,毛泽东就走进了教室。
这时,他已经做好了冷水浴,开始自习。
上课了,他静静地听着,用心听着,咀嚼着。
午饭后,他在阅览室读报。
晚自习,他一头钻进自己爱好的书籍中去,熄灯了他还在读书。
为了博览群书,他经常买书,无钱买书,就到旧书店买旧书,或借书.抄书。
为了锻炼自己读书的能力,他故意来到马路边人声嘈杂的地方读书。
他用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意,莫过一日暴十日寒”勉励自己。
毛泽东读书特点是具有独立的.批判的精神,广交师友,联系有名望和有学问的人。
同时,毛泽东磨练筋骨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还有风浴.雪浴.日光浴。
经常爬山,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
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当时他在江河中搏击的写照。
毛泽东奋发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中国。
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我处处感受到一种少年人身上的勃勃生机,知难而进,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读完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不由深感惭愧,比起书中人物,我拥有无比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不必像毛泽东那样为了买书而舍不得换脚上那双张着大嘴的布鞋,更不必像蔡和森为了凑足学费,去大街上给人擦皮鞋,吃.穿.学费这些事情从来不需要我去操心,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是,我好象从没有好好珍惜这一切,更缺乏他们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也许,从现在起,我应该好好想一想,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读书?为父母?为老师?还是仅仅是为了一个好的前程?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一代的少年中国人,我们应该以书中人物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做未来中国的栋梁。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4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电视剧上映,比如火线三兄弟、精忠岳飞等。
还记得那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给我留下好多感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首催人奋进的一首词。
每每读到这首激励人心的词时,我的心就好似黄山的云雾,不停的翻腾,如钱塘江的大潮汹涌,如地里的岩浆……不禁想起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部电视剧主要说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勤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们组织组织活动,谈天说地,说国说民;他们自创军队,锻炼身体,维护治安;他们把赞美袁世凯的书,偷偷地换成了袁世凯的声讨书,利国利民……其中,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有两个片断:一个是毛泽东在学校前朗读诗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赶来,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跟着毛泽东朗读起来,声音惊天动地。
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朗读。
沉浸在激人奋进的剧情中,心中洋溢着爱国的情感……二个是电视剧的最后几集,主要讲的是一只战败的队伍去侵略长沙。
长沙城凶多吉少,千年古城可能夷为平地。
就是这时,政府跑了,大大小小的人都跑了。
可就是毛泽东这些第一师范涉世未深的学生军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200多人手无寸铁拿着木棒浩浩荡荡冲向3000多敌人的阵地,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惊人的胆识,深深的爱国心,在警察的帮助下,使长沙化险为夷……为什么他们能在人去城空,十万火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长沙城呢?是他们的爱国;是他们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是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再看看我们自己,哪一个是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依父母之命而读书,一个个都是为自己的美好前途而读书!与剧中的主人公真是天壤之别!再看看童第周,他为了中国扬眉吐气而勤奋读书,哪怕被人嘲笑,哪怕历经无数挫折。
就是靠着爱国的信念,他在漫漫学习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
最终解剖了青蛙卵。
令中国人,气昂昂!还不止这些人,周恩来、祖逖、刘琨,一个个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让我们像《恰同学少年》里的人物一样为中国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最近,有时间在家看了央视播放的《恰同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