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湾港实习报告篇一:大窑湾的实践报告港口与海运实践报告浅谈大连大窑湾集装箱码头的发展与出路一.背景记得第一次去自己专业有关的大连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当时我怀着一颗多么神圣和激动的心。
我眼尽情的吸收着那里一览无尽的集装箱及其码头,细心地听着领导和老师给我们讲解与集装箱有关的知识,听这公司的人员给我们介绍有关大窑湾的辉煌历史和发展规划。
当我们到28 层的观光塔,俯视大连港集团宏伟蓝图;当我们亲身到码头参观正在装卸作业的船只的时候。
我们多多少少的对大连大窑湾集装箱码头有一定的了解。
也能粗略的懂得中国大连集装箱码头的现状,也能让我们这些与集装箱发展有密切的专业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反思许多,中国集装箱码头的发展将路在何方。
我就以大连大窑湾为例浅谈以下我对中国集装箱及集装箱码头发展的个人看法。
二.发展现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加入WT龙后,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经济、贸易和技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在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集装箱化率提高三大动力的驱动下, 集装箱运输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XX 年8 月31 日,国务院办公厅函复海关总署同意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
大窑湾保税港区规划面积km2 ,是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天津东疆保税港之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3 个保税港区。
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之后采取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着很大机遇,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隐藏着巨大的威胁。
我们只有全面的了解他的现状,才能保持大连大窑湾长期稳定的发展,保持保税港区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的优势1. 大窑湾区位优势:大窑湾地处辽东半岛南端, 位靠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广阔腹地, 面向胶东半岛及渤海沿岸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群。
大窑湾是东北亚地区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 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有希望、最有条件的港口, 也是区域性产业资源全球化配制的中枢。
随着东北亚加强区域合作的意愿日趋强烈, 东北地区应发挥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优势, 在世界制造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中,抓住日、韩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 力争成为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重要集聚区。
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不仅有助于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 而且是中国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取得更大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2. 自身的优势:大窑湾作为中国较早发展起来的港口, 与其他港口相比存在自身优势。
目前大窑湾集装箱吞吐量全国排名第八。
今天的大窑湾已经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沿海港口群。
大连市现有岸线资源1906 km , 拥有全国罕有的深水岸线资源80 km , 其中,大窑湾、大孤山港口岸线资源得天独厚。
现有港口企业40 家, 大连港集团、北良港、大石化、辽渔集团为核心企业。
大窑湾现有生产性泊位199 个, 万吨级以上泊位56个,泊位年通过能力10 686万t。
XX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 188 万t , 完成集装箱量135. 2 万TEU。
大窑湾大连港集团、北良、大石化) 已形成东北亚地区最大的粮食中转港, 中国最大的石油及液体化工港, 最大的海上客运港。
此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大窑湾已形成良好的基础环境, 陆海集疏运中转体系已具雏形, 大窑湾中转业务量发展迅速, 大窑湾信息平台建设初见端倪。
3. 较为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优势作为大窑湾最直接的腹地大连的航运、空运、铁路、公路、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 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口岸综合集疏运体系。
铁路连接东北各主要城市及港口, 开通4 条集装箱班列和3 个内路干线港, 同沈大高速、黄海大道等公路及路交织, 形成了区域集装箱物流络; 空港运输四通八达, 是东北最大的航空枢纽。
大连较为便捷、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优势无疑为大窑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腹地产业与资源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是大窑湾的传统货运腹地, 大窑湾是东北地区连接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航运通道, 东北三省70 %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 %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由大窑湾承担。
东北在重工业、能源及粮食等方面的相对优势, 无疑在客观上促进了大窑湾在这些货物运输方面的相对成熟。
随着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打响, 大窑湾腹地经济发展极富后发优势。
到XX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GDP要达到3420亿元, 比XX 年翻两番。
腹地经济的发展前景必将给大窑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可能与必然(二)发展的劣势1. 腹地经济结构不合理,货源增长不快。
腹地经济发展直接驱动港口发展,大窑湾陆上腹地集装箱生成量目前落后于青岛、天津两港,腹地经济增速不快,适箱货源增长不快,陆上腹地集装箱生成量比其它两港少的原因不可忽视。
XX-XX年,虽然东北三省GDP 增速分别高于全国GDP增速,但明显慢于京津唐地区及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完成871 亿美元,远远低于山东省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4%,明显偏小。
2. 海上腹地与青岛、天津重叠,部分货源分流。
在环渤海范围内,大连海上腹地与天津港、青岛港的海上腹地基本上相互重叠,一些进出东北腹地的集装箱货源主要通过铁路、公路或周边的一些港口转运到其它两港。
大窑湾口分流货物主要分布在东北的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的大庆、齐齐哈尔,吉林的通化、四平,辽宁的葫芦岛、锦州、辽阳等地区。
这些地区多是天津港与大窑湾传统的交叉腹地。
3. 港口之间过度竞争。
营口港截流严重,省内分工方兴未艾。
近年来,省内的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城市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港口建设高潮,特别是大型泊位的建设力度加大,使大窑湾在码头泊位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而地域劣势却逐渐显现出来。
特别是XX 年4 月7 日,省内七城市签署《七城市共同建设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正式结成区域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并将营口港规划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真正外港, 对大连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前大连、营口港口在运输标准、税费标准、通关手续、行政执法、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对大窑湾口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4. 集疏运方式上不平衡。
公路集疏运量占集疏运总量比较大, 铁路、内河作用发挥不大。
随着今后集装箱运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过多依靠公路集疏运势必会加大城市的压力, 造成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不良影响。
5. 软件与硬件不平衡。
目前, 在我国集装箱运输领域中, 硬件设备的水平较高。
我国集装箱的制造从上世纪90年代只占世界的10%, 到现在已经占全球90%的市场份额; 岸桥、场桥等配套设备也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软件水平却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 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口岸环境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的通畅程度不够。
5.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航运企业从事单一海洋运输的先天不足和恶性市场竞争己经危及航运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6. 相关机构建设不配套。
国际集装箱场站应配有相应的“一关三检”机构, 以加快其在海关的放行速度, 但目前主要场站的“一关三检”建制都不健全,保税区的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
三、对策建议当前, 大窑湾在把自身建设成我国枢纽港的道路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这两个难得的机遇,充分依靠国家赋予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政策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枢纽港建设。
(一)加快港口现代化建设,规划建设第四代港口。
要按照国际建设第四代港口的模式要求,全面推进大窑湾口现代化建设。
第四代港口主要以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为主、以地区性枢纽港和支线港为辅助的港口络,已经或正在形成。
通过增设新的泊位,开辟新的航线,完善设施功能,使大窑湾口的软硬件设施、通关水平、服务环境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功能更全,效率更高,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成为面向东北亚的枢纽大港。
(二)全面创新港口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服务的实力、动力和活力。
建议把推进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列入大窑湾集团的议事日程。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在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大窑湾的作用创造优良环境。
国家确立大连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龙头必须依托港口,《辽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明确了以大窑湾为母港新格局。
大窑湾集团是大窑湾的核心和旗舰企业,要加大大窑湾集团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其发挥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作用,成为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和“五点一线” 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龙头。
(四)完善腹地无水港口建设,促进腹地运量倍增。
一是在蒙东地区建设新的内陆无水港口,改善个别区域的铁路设施和班期密度,打造铁海联运快速通道,形成以大连口岸为节点的北上的国际集装箱转运通道,提高大窑湾在内陆腹地的辐射面积和能力。
二是参考铁路政策模式,对大连方向的公路运输采取不等距但等价的收费。
三是帮助协调铁路部门,在疏港铁路、大窑湾集装箱枢纽站、东北集装箱双层重载班列、东部边境铁路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五)降低口岸综合成本,创造比较优势。
一是健全和完善价格优惠机制,本着鼓励大户、鼓励增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对重点货类、重点航线、大船东、大客户给予更多的优惠,增强对船东和货主的吸引力。
二是加强管理,简化环节,降低收费标准,促进物流畅通,提高港航服务水平。
三是适当调整计重收费标准,建议在保证高速公路正常维护管理的情况下,适当调整计重收费标准,减轻集装箱联运企业的负担,降低公路物流成本,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六)切实有效地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快提升服务水平,力争为各类企业提供最理想的口岸环境。
(七)争取自由贸易区试点, 打造东北亚物流聚散高地。
(八)发展大型临港工业, 增强自身调量功能。
港口与工业联在一起,发展成商业一体化的自由港,这就是新兴城市与港口的关系。
我市要在扩大腹地货运增量的同时, 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保税区、加工区、现代物流中心等,在港口周围形成大规模的经济腹地,以腹地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
四.发展展望大连集装箱枢纽港的建设将是一个影响大连“ 十一五” 期间发展的重要战略, 它必然涉及到整个港口及城市各个方面, 影响大连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进程, 而且也必将影响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发展。
虽然大连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发展离我们想要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路途漫漫。
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从实际出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大连大窑湾的政策优势,大连大窑湾有理由能成为中国及国际有巨大影响力的集装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