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讲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云南大理模拟)北宋时,有人指出:“(魏晋至隋唐)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
”这说明北宋时( D )A.佛学成官方主流意识B.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C.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D.儒学面临复兴的重任[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到隋唐时期儒学影响力减弱,佛教影响力增强,因此到北宋时,儒学面临着复兴的重任,故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虽然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但是儒学仍是官方主流意识;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影响,无法得出北宋时期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
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
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B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3.(2018·河北衡水安平中学)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C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他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不符合朱熹,故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4.(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D )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解析]“孝”“义”是儒家思想主张的社会伦理观,从表格反映的“义门”代表人物的增多,反映出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 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政治统一与这种现象的关系,排除C项。
5.(2018·河北唐山)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B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项排除。
D项由材料看不出,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故选B项。
6.(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张( C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说明仁义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养成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正确;朱熹并未说明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故D项错误。
7.(2018·山东、湖北调研)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
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
这反映宋代( C )A.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C.统治者重人伦轻礼乐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专制皇权是在不断强化而非削弱,故A项错误;仅仅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对比并不能说明市民已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这属于明显的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形成与不断成熟,人伦日益取代礼乐成为统治者所最为关注的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民间音乐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8.(2018·广东深圳调研)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
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
材料表明唐朝( B )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解析]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因为“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因此唐朝政府“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各类学校统编教材,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9·安徽黄山质检)下面两图是对山东107个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
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D )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抑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大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成反比,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故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0.(2019·安徽宣城期末)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
这反映了宋代( A )A.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B.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D.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解析]唐朝统治者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因此将佛诞和老子的诞辰也作为法定假日;从材料中的“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来看,佛教和道教地位下降,说明宋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佛诞和老子诞辰不再是法定假日,不能得出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的结论,排除。
11.(2018·山东滨州调研)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 D )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找到的良知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王阳明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但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但王阳明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12.(2019·湖北武汉市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由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 C )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解析]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是有不同之处的,所以他不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A项。
根据“王学是由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可知,王阳明对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都有所承袭,并不仅仅是继承陆九渊的学说,和程朱思想也不具有一致性,故排除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3.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
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