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局推行精细管理模式提高后勤服务功能后勤保障管理工作是国税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税收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对提高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税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部门的任务越来越多,工作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保障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突出。
笔者结合**县国税局在推行后勤精细化管理中的实践,就进一步创新后勤精细管理,提升后勤保障水平作些探讨和思考。
一、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我们将后勤精细化管理纳入全局重要日程,并积极探索了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经,初步健全了“机制规范,精细管理,创新服务”精细化管理格局,其主要做法是: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按照统一规范、勤俭节约、保障有力的原则,逐步将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县国家税务局物业管理制度》,《**县国家税务局后勤接待管理制度》,《**县国家税务局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县国家税务局综合治理管理制度》等10多个机关后勤工作规章制度,这不仅是国税系统开展“管理提高年”的需要,也是**县国税事业今后发展的需要。
在加强全县国税系统基础工作的同时,在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等方面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县国家税务局家属住宅楼管理办法》,《**县国家税务局办公楼、家属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出台基本上涵盖了后勤工作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有章可循、有矩可依、违规必究,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税收工作的开展和国税系统文明和谐。
2、设立后勤服务机构。
在推行后勤规范化管理中,着力从细化分工入手,创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
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在2019年初,机关内设机构调整中,从原办公室中将后勤服务岗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服务中心”,主要职责包括制度制订、后勤接待、资产管理、**产管理、水电管理、车辆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
卫生等项工作,全面履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
3、落实精细管理模式。
为加强后勤精细管理体系建设,在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后勤保障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及流程,明确了每名机关人员应遵守的纪律和规定,实现了事先有目标、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考核、责任有追究的后勤管理体系,由于后勤体系的健全,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近年来,后勤管理严格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提高了后勤工作质量和效率,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展勤俭建局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国税系统后勤管理工作都是沿用计划经济济条件下的一些体制和办法。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保障有力的作用。
但在新时期下,原有管理体和管理模式在运行中反映出许多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由于国税部门少数领导和大部分职工对后勤保障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片面地认为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中心部门的事,这样导致了后勤工作与税收工作不相联系,更是与国税中心工作不能相提并论,其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和大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内在原因所在。
2、管理模式不创新。
在国税部门机构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对后勤保障管理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促使了后勤保障管理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内部机构多次调整,后勤服务曾几次从办公室分离出来,设立“服务中心”行使后勤保障管理工作事项,但仍没能全面实现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也没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改革的收效甚微。
3、服务理念不增强。
由于人们对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的错误认识,所以后勤工作人员相应对后勤服务理念意识淡化,并在日常后勤管理事务中,只求维持现状,不讲创新管理方式,更不提倡为全局性税收中心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不能满足国税部门正常工作高效运转,更不能适应社会常态化后勤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