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
聆听花的声音感受花的美丽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当脑海中浮现出这句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同样也浮现出了我上第三单元整合课的情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花”,主要写了开花、种花、赞花,包括:三首古诗、一篇散文、两篇记叙文。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美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其中《江畔独步寻花》主要写了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花团锦簇的美景,《游园不值》写了作者看到了友人家伸出墙外的一枝花开想到了整个春天到来的情景;《种一片太阳花》写了作者种太阳花的过程,其中还写了一片花开的热闹和一枝花开的不遗余力,《花之咏》写了花在歌唱,歌唱生活,歌唱光明。

针对这些内容,结合学校语文单元整合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整合思路:把第一首写花多的诗和《种一片太阳花》中写花多的内容整合,相机处理语文天地中描写花多的词语,把第二首写一支花的诗和《种一片太阳花》中写一枝花的内容整合,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写花开的,从中让学生感受花开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欣赏《花之咏》,聆听花的声音。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看这一单元课后的金钥匙,——“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学会提问,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根据这一金钥匙所交的方法,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上课。

接下来,就从古诗开始,让学生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梳理内容,交流写了什么?(花开的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同时,找出《种一片太阳花》中写花多的内容,,读一读,比较,都是写花多,古诗是怎样写的?记叙文是怎样写的?学生经过讨论,老师提醒,总结出这样的写法:古诗抓住“花多”写,用“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正面描写花多,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侧面衬托,说明花多。

《种一片太阳花》中是紧抓“大朵、小朵、单瓣”、等形态;“白的、红的…”等颜色写花多,课文学到这里,我就相机总
结并板书出写花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并告诉学生,今后在观察和写花时要从这些方面去努力,这样才能把花写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学生明白了这些写法后,我又问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在于让学生提炼文章的中心)多数同学经过思考后,能交流出:《江畔独步寻花》,为了表达作者对花的喜爱,《种一片太阳花》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更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

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让学生梳理内容,交流写了什么?经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知道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枝花开的情景,实际是写春天的美景。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种一片太阳花》中写一朵花的部分,读一读,比较,都是写一朵花,古诗是怎样写的?记叙文是怎样写的?学生经过读书,结合上面的学习,总结出这样的写法:古诗用“一支”这一数量词写,用“红杏”写出了花的色彩。

《种一片太阳花》中是紧抓“”,还抓住自己的感受去写,课文学到这里,我就相机总结并板书出写花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并告诉学生,今后在观察和写花时要从这些方面去努力,这样才能把花写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两篇文章学完了,我又这样追问学生:《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种一片太阳花》我们是从看到的、感受到的去欣赏花,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花的声音,听听她在唱些什么?从她的语言中又能感受到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先自读,然后交流,学生从“”——仿佛看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这样,一节课下来,我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一单元写了什么(主要内容)?还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这些内容写清楚的(写作方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中心思想)?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是工具性(知识)与人文性(思想)的统一。

课标入木三分地告诉了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从字里行间去学语言,在表达上去运用语言。

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用“写”的任务来驱动“读”,让学生读一篇文章不光知道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发现作者表达的的奥秘及规律,从而去学习语言,运用语
言,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在感受花的美丽的过程中自己做了这样一些事情:
教什么
教:,用语言,教方法
教:读好书,做好文
教:怎样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 1.诵读积累范文语言;
• 2.熟悉范文语言形式;
• 3.学习运用范文语言;
• 4.激活学生“相似积累”
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引导他们的言语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幼稚走向成熟。

充分关注表达。

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达到了
•读书时——书声朗朗
•交流时——议论纷纷
•表达时——情意绵绵
这一教学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