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营造乐学乐教的课堂氛围
作者:黄晓玲
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3年第02期
[摘要]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积极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营造参与体验的氛围,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营造活泼高效的氛围,营造多元评价的氛围。
[关键词]乐学;乐教;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19-02
在新形势、新环境、新理念的推动下,音乐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唱几首儿歌和灌输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摆脱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
究竟该如何营造乐学乐教的氛围呢?自《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发展”以来,原有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表现出巨大的反差和严重的不适。
教育实践必须有新的发展,教育模式必须有新的创新,教育思想必须有新的突破。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逐步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积极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
一、营造参与体验的氛围
在原有的课堂上,学生都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学习,教师认为他们得到了对歌曲的理解感受后就催着或牵着他们走向下一个环节,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审美体验,造成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继而导致对歌曲的情绪理解不到位,对词曲的深层意思感受不到。
如果每次都这样,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
经过反思、分析,笔者尝试改变课堂的授课模式。
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范唱、模唱、教唱等,而是让学生充分聆听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行自主分析。
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协助学生更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情感。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完成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慢慢地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了,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轻松了,学生快乐了,何乐而不为呢?
二、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
聆听校内其他学科的研讨课后,笔者采用他们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就是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
在音乐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唱、合奏、创作、游戏等。
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分组时,班级中音乐拔尖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平均分配到若干个小组,学生强弱搭配,能力拔尖的学生负责带动全组学生进行课堂音乐活动。
课堂上,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对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拍等方面的感受;也可以在组内进行歌曲的试唱,这点组内的拔尖学生基本上能完成,但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一对一的帮助,他们的进步是非常大的;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表达、讨论、比较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
三、营造活泼高效的氛围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开展一堂有效的教学课,确立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前提。
找到准确的重难点,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音乐及人文文化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的基础上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将音乐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既突出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同时也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再根据教材安排、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机地结合,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有效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情感态度,注重学生的愉悦学习和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情感态度、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音乐,实现有效、多向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让学生在有效课堂中快乐前行。
四、营造多元评价的氛围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都需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
如低年级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或没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功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他学科不可以代替的。
所以重视营造乐学乐教氛围的教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方面之外,教师还要具备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具备把枯燥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这些都是营造乐学乐教氛围的重要因素。
只要教师投入其中,从自身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就可以营造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周鹏杰.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2]诸培英.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氛围的营造[J].高教论坛,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