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年。

回想大一刚来时,什么都不懂,到现在上了大二,当了学姐,慢慢成长了。

特别是上了这门课,让我感触颇深。

初中读政治,那时候是为了应对中考,为了考一个高的分数;高中读政治,读哲学,同样还是为了考试,全然不知道政治哲学之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或者有,我们平时也很难发现,很好的了解和分析,更别说应用。

直到读大学,才了解哲学的作用。

关于哲学,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有,但只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是我们熟知的。

那是我们自己主动想要了解的吗?不是,我们都是为了分数才被迫牢牢记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等等。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哲学,以为哲学就只有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翻了一遍,挺有感触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理论特征。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不可能一成不变。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思想路线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等所遵循的认识路线在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
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

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

但经过一个学年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学长、学姐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德科学技术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过渡。

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都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肤浅浮躁的时代。

的确如此,似乎所有一切都能用来做成本效益分析,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而哲学探索的是永恒的,最本
质的东西: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这是人类世世代代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会过时,不会褪色。

在这个躁动的时代,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哲学给我们的心灵降温,使我们沉静下来。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

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最初就是在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之后,建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而且自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邓小平说:‚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

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这些至理名言,我们应当牢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社会主义在我国就会日益走向辉煌,为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可以说受益非浅。

当然,这也要感谢我们黄老师的辛勤教导,真的很感谢。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认真学习这门课,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使自己更加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