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复习资料附答案(完整)

语言学复习资料附答案(完整)

语法范畴:词形变化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叫做“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性、数、格、体、时、态、级等,俄语、德语、法语中的某些词有性的区分。

文字:是指语言的视觉符号性质,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字有音,形,义三部分。

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如果他们被归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作同一个音位在不同的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么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可以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合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份,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结合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直接组成成分: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一层一层组合起来的。

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部分。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总说法指称事物。

“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看作母语作为第一语言。

语言和言语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实现的。

语言学中把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成为言语,通俗点讲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所写)的话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每个人说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句子中,都必须具备为全社会共同理解的一致遵守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

格局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成为不同的“言语社团”。

各个言语社团语言是在全民族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社会方言。

基础方言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小学训诂学(字义),音韵学(字音),文字学(字形)句法同义:就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例如:(1)我打破了杯子。

(2)杯子被我打破了(3)杯子我打破了。

(4)我把杯子打破了。

这四个句子句法组合有别,但意义相近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

例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简答题1、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合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即约定俗成的。

相近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其语音形式差异很大,同样表达“书”的意义,汉语发音为“shu”,英语发音为“book”。

相反,相近的发音,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意义完全不同。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试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的,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如:“香”,“菜”,“肠”,“瓜”,“油”这些都是单个的符号,“香菜”,“香肠”,“香瓜”,“香油”,“菜香”等,则分别是由这些最小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不同的符号序列,表达了不同于单个符号的新的意义。

例如“香菜”与“瓜香”意义不同是由于符号的结构关系不同,而结构关系的不同是由于符号的线性排序不同来表达的。

语法结构规则就隐含在这些线性序列中。

2、举例说明三种语法范畴词形变化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叫做“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性、数、格、体、时、态、级等,俄语、德语、法语中的某些词有性的区分。

(1)体,表示动作行为而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动词的简单形式表示普通体(eg.“I write”),“be+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进行体(eg.“I am writing”),“have+动词的过去词”表示完成体(eg.“I have written”)。

(2)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

它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谓语会有eg. John is writing by John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3)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用的形式,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

eg. He(she)writes I write You write They Write3、语言发展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渐变性特点呢?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

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

我们前面说到,有些国家分裂了,一种语言也随着分裂为不同的语言,这里好象发生了巨变,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

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不平衡性特点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比如一个新事物新观念产生了,要进入交际领域,首先就要有个名称,就必然要在词汇系统中反映出来,而社会现象、事物、观念的产生与消失,是经常发生的,在词汇中以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发展变化等种种形式。

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比如我们今天常用的“楼盘、楼花、按揭、写字楼”就是从“台港-广东-内地”这样传开的。

4、什么是分布?区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词出现的语言环境的总和叫分布词类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类词法功能:1、充当句法成分(实)主语n. 谓语v. 宾语n 补语adj adv2、能与哪些词语组合(实)不能加“很、不”,后不能加“了”,不做谓语的叫名词前加“很”,后面加“了、的”,在偏正结构中修饰名词的叫形容词后加“的,了”,前不加“不”,但能加“很”,叫动词3、表达的语法意义(虚)专门起语法作用,是体现结构关联的重要语法手段,语法特征比较明显。

eg. 汉语中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和,或者,虽然),表示语气的语气词(吗,呢,吧)5、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P28)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

“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

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

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

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

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

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6、举例说明常见的语言手段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语言科学诞生(1)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姆和葆扑被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的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2)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 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譜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