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扎鲁特旗位于东经119°13′48″—121°56′05″,北纬43°50′13″—45°35′31″,地处通辽市西北部,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西北端,属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
全旗东西宽11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西辽河沙丘地平原。
全旗最高点吞特尔山位于罕山林场,海拔1444.2米,最低点位于道老杜苏木的塔拉花牧铺,海拔179.2米。
(二)气候条件:扎鲁特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具有光能资源丰富、干燥少雨,雨量集中等特点。
年均降雨量382.5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
年均气温6.6‴,年均蒸发量1800毫米以上,年均湿度49%,年均风速2.7米/秒,年均日照时数2882.7小时。
无霜期平均139天,其中,北部91—114天,中南部130—147天。
(三)资源状况:1.土地资源。
全旗土地总面积17471平方公里,近通辽市土地总面积的1/3。
其中耕地面积189万亩,草牧场面积170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291万亩。
2.矿产资源。
扎鲁特旗矿产资源丰富,约占通辽市矿产资源总量的80%。
目前,全旗共发现各类矿床(点)120余处。
主要有铬、铍、锗、铪等稀有稀土金属,铜、铅、锌、银等有色金属,煤、石墨、叶腊石、云母、萤石、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等非金属矿产。
其中,煤炭储量120亿吨,“801”稀有金属储量2亿吨。
全旗现有矿山企业74家,开采、冶炼一条龙的格局正在形成。
3.水资源。
扎鲁特旗境内较大河流共9条,支流49条,分属嫩江和辽河两大水系。
海日罕山以北,发源于大罕山的霍林河、乌布日昆都楞河和阿日昆都楞河属嫩江水系;海日罕以南,发源于海日罕山的前进河、鲁北河、巴彦巨流河、巴彦塔拉河和源于格日朝鲁苏木境内的艾林河及由阿鲁科尔沁旗流入我旗的乌力吉木仁河属辽河水系。
全旗可利用水资源总量1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5.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4.6亿立方米。
全旗现存水库3座,有小河西水库、黄花山水库和八一水库。
全旗现有各类农用机电井8545眼,井灌控制面积44万亩。
(四)社会结构:全旗辖11个苏木镇、16个国有农牧林渔场、238个嘎查村分场、2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和24个居委会。
总人口30.24万,总户数8.89万户,其中蒙古族占45.6%,是一个由蒙、汉、满、回、朝鲜等15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人。
农牧民24.2万人,农牧民中贫困户有 1.62万户、6.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22.5%,其中,绝对贫困户5890户,24730人,相对贫困户10310户,4327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扎鲁特旗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资源转换战略,突出“两强三转四打造”,推进“三化”进程,培育壮大了畜牧养殖和矿产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全旗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2006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3亿元,同比增长19.3%。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4:30.9:38.7。
财政收入完成2.23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028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625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03和420元。
工业:全旗现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57家,有鲁霍煤炭有限公司、皓海化工有限公司、威林酒业有限公司、草原兴发扎鲁特肉食品厂、兴塔矿业有限公司等较大企业十几家,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类石墨、白酒、饮料、有色金属、塑料稳定剂、金属门窗等产品。
全旗工业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依托矿产和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矿产资源就地增值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上谋求更大的发展。
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9.6个百分点,增速达47.6%。
这标志着我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逐步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
全年新开工工业项目4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个(亿诚能源公司300万吨煤矿和20万吨腐质酸盐厂建设项目),超5千万元项目1个(石长温都尔铅锌矿建设项目),超千万元项目13个,是历史上开工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一年。
全部工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59%。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60.9%;实现利税1.3亿元,增长154%;实现税金9615万元,增长134%。
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58.6%;实现利税9928万元,增长182%;实现税金7268万元,增长106%。
工业产品销率达到97.2%。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9.6%,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
这充分显现出工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
农牧业:扎鲁特旗可利用草牧场1300万亩,年产天然优质牧草13亿公斤以上。
常年粮豆产量3.5亿公斤,“扎鲁特绿豆”名扬海外,年产量5000万公斤,是全国闻名的“杂豆之乡”。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牲畜存栏一直处于自治区101个旗县前列。
2006年养殖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比重60.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养殖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
禁牧舍饲和草畜平衡工作取得了压减牲畜115万个羊单位的突破性进展,畜牧业逐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畜群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种青贮、转化农作物秸秆,多途径解决饲草不足和草畜不平衡问题。
黄牛冷配9.4万头,小畜人工授精29.8万只,种青贮47万亩,种多年生牧草16万亩。
通过增草、减畜、提质,达到了增效的目标,缓解了草牧场超载过牧的压力,草畜平衡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扶持贫困家庭2658户11163人,其中稳定解决温饱1334户5602人。
劳务输出完成61287人(次)。
新农村新牧区“1585”示范整治工程成效显著。
全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黄羊、马鹿、天鹅等150余种,野生植物有麻黄草、甘草、防风等200余种。
天然山杏林面积230万亩,居全国旗县之首。
被自治区列为绒山羊、山杏核、中草药材、农畜副产品四大基地。
林业:扎鲁特旗位于通辽市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西南余脉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是通辽市北部的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全旗总土地面积1.75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0万亩,有林面积342.9万亩,立木储积量23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1.92%。
建有自然保护区34处,总面积551万亩,自治区级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是通辽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通辽市森林草原防火核心区。
目前,全旗森林草原防护面积2415万亩。
2004年被列为自治区8个重点森林草原防火旗县之一。
全旗林业用地面积1234.9万亩,其中宜林地458万亩,已启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551万亩,包括重点公益林536.9万亩、地方公益林14.1万亩。
旅游业:扎鲁特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蒙古族说唱艺术一一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闻名的“民族版画之乡”和“民族曲艺之乡”。
旗内有扎鲁特山地草原、罕山原始天然次生林保护区、荷叶花湿地保护区、金界壕、固龙公主墓、岩画等自然和人文景点20多处。
目前,全旗有自然保护区32处,其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5.65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8.6%。
基础设施建设:扎鲁特旗交通条件较好,通霍铁路从扎旗纵向穿过,在境内里程71公里;全旗“三纵五横”主骨架公路已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2203公里(不舍304复线和304线至道老杜公路),其中:国道198.9公里,省道101公里,县道349公里,乡道992公里;黑色路面总里程541公里。
“一路三桥九通”公路建设工程完工。
扎鲁特旗电网处于东北电网末端,66千伏电网276里,10千伏电网3552公里,低压配电9236里。
全旗有66千伏变电所8座,总容量27050KVA,主变10台;10千伏供电所1座,总容量40000KVA,主变2台。
城乡电力低压网改造和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竣工,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开工。
完成了全旗水资源综合评价和《鲁北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富贵花园、警苑小区、新鲁小区、旗医院病房楼等一批开发项目开工。
小城镇改造重点实施了鲁北工业园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排水排污和信息通讯等管线改造工程,广场及出口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土建和百巷治理工程等,总投资3000多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品位和功能,小城镇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
扎鲁特旗邮政电信业发达,中国网通、移动、联通、铁通和邮政等通讯、邮递网络覆盖全旗。
教育卫生事业:2006年以来,全旗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全旗现有小学65所,教学点39个,初级中学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培训中心1所,国办幼儿园2所。
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32所,住宿生7470名。
小学适龄儿童在校生20063人,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少年在校生13084人,入学率达90%以上;高中在校生5440名。
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19%。
小学毕业率为99.28%,初中毕业率为97.64%。
全旗小学专任教师2465人,学历合格率为99.88%;初中专任教师1172人,学历合格率为97.7%;高中专任教师284人,学历合格率为96.9%。
全旗有旗直医疗卫生单位8个,苏木镇场卫生院26所,其中中心卫生院7所,普通卫生院19所,开设床位共183张;国营农牧场卫生院4所,开设床位16张;嘎查村卫生室469个。
全旗旗级卫生人员447人,乡级卫生人员354人,嘎查村级卫生人员469人。
旗、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
社会保障事业:2006年全旗城镇低保对象达到3469户8327人,同比增加657户1790人。
全年发放城镇低保资金866.04万元,人均补差102元。
进一步加大了分类施保工作力度,开展城镇低保家庭医疗救助、大学生入学救助等临时救助工作,全年救助城镇低保大病人员56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0.8万元;救助城镇低保大学生58人,发放救助金5.8万元。
将3330户9816名特困农牧民纳入低保范围,发放农村低保金363.4万元,成为全区第一批将农村低保金发放到户的旗县。
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民工医疗保险,为515名农民工办理了参保手续。
全年扶持211户农村特困无房和和危房户建房546间。
开展了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工作。
全年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30.7万元,救助236人。
为9816名特困人口和898名五保户对象交纳合作医疗个人统筹金10.7万元,特困户、五保户参合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