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一)第五单元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 了解不同阶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2. 明确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现状。
(二)学习指导【知识结构】⎪⎪⎪⎪⎪⎪⎩⎪⎪⎪⎪⎪⎪⎨⎧⎪⎩⎪⎨⎧⎩⎨⎧⎪⎩⎪⎨⎧⎪⎩⎪⎨⎧⎩⎨⎧因素增多,阿以冲突的原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球合作与冲突国际政治的地、印等多极格局美、西欧、日、俄、中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图变化两次大战引发世界政治国际政治关系图全球政治区域划分的地概念政治地图两次大战及其影响地理格局世界政治【知识要点】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1.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2.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3. 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4. 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 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2. 英法被严重削弱3. 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4. 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5.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二.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三.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一)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1. 阿拉伯国家联盟2. 非洲统一组织3. 东南亚国家联盟(二)主要地区性冲突1. 阿以冲突2. 海湾战争3. 科索沃战争【教材分析】一. 本课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二是当前一超多强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家间地缘政治冲突相合作的特点及其表现。
二. 世界政治地图表现了一定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政治体系的区域划分和组合对立关系。
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则可以体现区域或者全球政治现象的发展过程。
意识形态、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是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三.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教材以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为例,讲述主要参战国对阵形势和战后政治地图的重划。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
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主要集中在欧洲。
1. 西方列强看来,海外殖民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欧洲,英、德矛盾最为突出。
德国垄断资本实力超过英国.殖民地却不及英国的1/ll。
在争霸过程中。
英向法俄集团靠拢,德奥意则结成盟友。
l914——l918年、旨在瓜分世界、分割和重分殖民地及财政资本势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这两大对立集团之间进行。
在战争中,日本在1914年对德宣战,却不出兵欧洲战场,而是借机在亚洲扩大势力和影响。
意大利在1915年向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
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而退出战争。
美国则向德国宣战。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根本矛盾,相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又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和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
德国在英美扶持下重新崛起、为再度称霸世界奠定经济基础。
后起的日本和意大利不满于战后现状、企图侵占更多的领土和殖民地。
德国、意大利、日本先后走上疯狂对外扩张的道路。
并在20世纪30年代结成企图征服世界的轴心集团。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欧洲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和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蒙古一起构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对抗。
由于国家利益和战略构想发生冲突,美苏两国关系从战时的结盟不断走向紧张直到全面冷战,并按意识形态差异分别组建了经济集团和政治军事联盟。
美国为遏制苏联,在从北大西洋经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和东北亚的漫长地带,建立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体的庞大军事集团。
战后在阿富汗、越南、中东、柬埔寨等地爆发的地区冲突,都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有关。
(3)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
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
基于发展经济、改变长期落后状态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利益。
它们采取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例如不结盟运动、各种行业性或地区性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与两极格局阵线分明、相互对峙、针锋相对和全面对抗的态势不同,多极化的世界政治地图呈现出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局面。
应该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与两极格局的分化和瓦解相伴的。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五. 合作和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
教材主要讲述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基于地理的联系,为保证地区安全,摆脱超级大国操纵和控制而建立区域性国际组织。
关于冲突,教材则以阿以冲突为例,讲述地区冲突的地理因素。
从全球来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两大主题。
第三世界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面对超级大国的争夺和干预,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提高对本地区事务和问题的发言权和控制力。
许多发达国家也不希望发生冲突和战争,它们强烈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因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国际形势动荡不安。
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存在,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2)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摩擦和贸易争端加剧,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3)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南北关系紧张;(4)原先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压制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等,重新出现并日益突出,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
【模拟试题】(—)选择题1. 一战后出现的国家有①西班牙②荷兰③芬兰④波兰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发生的变化是A.美国和英国强大起来B.德国合二为一C.欧洲东部依附美国D.美国和苏联由合作走向对抗3.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的流动B.自然环境的变迁C.国际竞争D.政治和经济的发展4. 第三世界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形成于A.地理大发现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5.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是A.诺曼底登陆B.莫斯科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6. 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A.世界仍保持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B.世界出现一超多强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C.世界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大政治中心D.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主导力量7. 关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叙述正确的是A.这些组织不利于区域的和平和安全B.这些组织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C.这些组织有利于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D.这些组织虽不利于区域安全,但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8. 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变化的正确叙述是A.日本失去部分领土B.德国海外殖民地扩大C.南斯拉夫解体D.欧洲国家数目增多(二) 综合题1.读“阿以冲突示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海洋)B (河流)C (地区)D (地区)E (地区)F (湖泊)G (城市) H (国家)(2)关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和巴勒斯坦国B.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C.犹太国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D.犹太人同意分治计划,成立以色列国(3)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主要是:A.B.C.D·【试题答案】(一)1. B 2. D 3. C 4. D 5. C 6. B 7. C 8. D(二) (1)地中海约旦河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死海耶路撒冷黎巴嫩(2)BD(3)A.巴勒斯坦问题B.耶路撒冷问题C.被占领土问题D.水源问题(一)第五单元第二节——世界经济全球化1. 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扩散方向和内容2. 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因素和地理意义(二)学习指导1. 知识结构:⎪⎪⎪⎪⎪⎪⎩⎪⎪⎪⎪⎪⎪⎨⎧⎩⎨⎧⎪⎩⎪⎨⎧⎩⎨⎧⎪⎩⎪⎨⎧-→可能扩大性更加突出,南北差距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受益者和国际金融市场是最大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扩散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跨国公司流工具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促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科技进步因素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本核心:西欧、北美、日术因素:产品、资本、技发展中国家方向: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世界经济全球化 2. 知识要点:(1)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① 经济核心:由西欧向北美、日本、澳大利亚扩散② 发达国家<1> 特点: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2> 输出:产品、资金、技术③ 发展中国家<1> 特点:技术相对落后,人均收入低<2> 输出:原材料和燃料④ 边缘地区:拉美、非洲、亚洲(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① 科技进步<1> 促进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2> 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进步② 跨国公司<1> 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国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2> 作用: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3)经济全球化的意义①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② 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经济增长快③ 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不同3. 教材分析(1)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