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它
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民族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
积极的影响。
本文围绕这一主题来论证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所
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民族、经济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动因问题: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
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
另一方面,西部巨额的社会需要与因购买力极低而导致的极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南地区产品的内销。
因此,不论是为了东部的再发展,还是为了缩小差距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
第二,社会原因。
一方面西部的社会秩序开始不稳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东部,给东部的社会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于是在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差异。
所以必须让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富起来。
第三,环境原因。
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
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科技不发达。
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既没有能带来收益,而且是环境更加恶化。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民族地区(指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774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1.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4293元提高到2008年的
16057元。
西部民族地区首次实现生产总值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2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1年。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84亿元,是1999年的4.7倍,年均增长18.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9年的272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453亿元,增长了6.8倍。
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交通、水利、能源及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截至2008年底,民族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85万公里,是1999年的2.5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353公里,是1999年的7.1倍;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617公里,是1999年的1.4倍。
(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民族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2008年,内蒙古的羊肉、牛奶、羊毛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0.4%;番茄酱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
广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加工基地,产量占全国的60%。
云南鲜切花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云南和贵州的烤烟产量占全国的45.9%,位居全国前两位。
广西、贵州和宁夏已成为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生产基地。
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
(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通过实施乡村公路“畅通工程”与“通达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游牧民定居、抗震安居、易地扶贫搬迁、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惠农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1622元增加到2008年的3389元,年均增长8.5%。
到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500多万人。
三、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
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
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
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
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感受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激情,应和着西部大开发振奋人心的鼓点、节奏,西部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乘潮而起,乘势而上,正开创着改天换地的世纪伟业。
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