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时政热点话题:网红经济

2020年时政热点话题:网红经济

2020年时政热点话题:网红经济
在罗辑思维和papi酱联手打造的“中国广告第一案例”三天前,papi酱被勒令整改。

从一开始的合伙人“否认”,到现在papi酱
现身称虚心接受整改并转型正能量,可以说这一天是整个“网红圈”的“末日”。

这几年来,以“大尺度”内容为核心的几大网红轮番
成为投资人的拥簇,papi酱已经估值3亿并融资1200万,这无疑
成为了很多网络自媒体人心中的“神话”。

不过这只是大众泛娱乐
化网红内部的自娱自乐,在垂直细分领域的财经圈,因为其高粘度、高收入的用户,网红更加受到投资人的青睐,估值十亿、数十亿的“财经网红”并不算少见。

网红经济这一新兴词汇也成为了创业圈
津津乐道的话题。

严格意义上讲,网红并非新生事物,但“网红经济”这一概念确实是近两年才被提出。

实现从网红至“网红经济”的跨越,需要具
备高社交资产,也就是所谓的“粉丝经济”。

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广
告客主和投资机构的青睐,许多网红走上了“暴力圈粉”的道路。

只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到关注,无论是正面负面,都可以网红
变现的工具。

如今网红市场的规模已经过千亿,大部分都是采取短
期内加速扩张迅速变现的方式。

从淘宝网红到电竞主播,从移动视
频到原生IP,大多数网红并没有选择打磨内在商业模式,提供优质
产品或者服务,而是选择了商业炒作从而获得巨额投资或利用电商
变现的“快餐化”道路。

整个行业的浮躁气息也让后加入者变本加厉。

产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粉丝”。

在垂直财经领域,
一些曾经的“专家”甚至也开始大胆发声、长袖善舞,利用金融、
房产、股市的社会化影响力,堂而皇之的误导受众向“网红”转变。

财经类IP因为其社会属性,在大众、投资人眼中都具有很强的
影响力。

不同于papi酱这类泛娱乐化网红给大众带来茶余饭后的谈资,财经类网红关乎着大众的“钱袋子”。

很多人将财经网红当做“先知”、“偶像”来崇拜,深信能够通过关注此类网红而获得财
富增值。

所以财经网红很多时候不需要通过广告、电商渠道来变现,
振臂一呼就能够引起财经领域的巨动并引发全社会的蝴蝶效应。


些财经名人、网红就利用大众的偶像崇拜心理,为了搏出位混淆视听。

比如某号称经济学家,在他的“钻石底”、“地球顶”、“婴
儿底”等言论被无数次打脸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并获得了微博二百
万粉丝,号称“A股第一网红”。

很多业内资深人士对他赌博式猜
点位,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为感到反感,但依然有投资机
构对其做出了10亿身家的估值。

有人笑称,与其说是经济学家,不
如说他是炒作的娱乐明星。

不过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可以被蒙蔽一时但绝不会长久。

“网红”之所以快餐化本质就是大众在识别其内在属性后“取关”的结果。

真正想要从“网红”变成优质IP,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需要的
是内容,这才是长久吸引关注的核心根本。

细数市场上的各类网红,无论是先驱者高晓松在《晓说》里展示的深厚文化内涵、财经领域《水皮杂谈》在股票金融理财市场提供的各种深度分析、深入剖析
两性情感内容的《彬彬有礼》,还是通过辩论展现个人风格的《奇
葩说》,都是通过内容吸引高粘度的用户。

专业的理论分析、深入
浅出的观点看法再结合正确的价值观,都能让大众在关注的过程中
有所收获。

《水皮杂谈》脱口秀主持人水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财经领域的网红不同于一般的网红,展现形式可以娱乐化,但展现
的内容绝对需要专业和深度,需要对用户负责,有正确的引导,否
则只是一种“精神鸦片”,不仅无益,还会让用户在投资理财中受
到伤害。

内容为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炒作和噱头带来的泡沫效应
在讲究结果的财经领域会很快被戳破。

“财经网红”需要爱惜自己
的羽毛。

每一个优质IP曾经都是网红,但网红却不一定能成为优质IP。

网红经济中,大多数网红都像流星一样灿烂后很快消失。

能够成为
一颗恒星,长久地照亮人心,靠的只有心中的那团火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