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及地下工程(概况类)

隧道及地下工程(概况类)


• 修筑隧道和利用地下空间从原始时代起就 已成为人类营生的一种方式。 • 随着近代文明的发展,才使它成为土木工 程学的一个学科,并应用近代工程技术修 筑了很多隧道。 • 隧道是修筑在地面下的通路或空间,但孔 径太小,属于所谓管道范畴的除外。1970 年经合组织(OECD)的隧道会议对隧道所 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 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 大于2 的洞室。
• 第一时代 从出现人类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 期。人类原始穴居,天然洞窟成为人类防寒暑、 避风雨、躲野兽的处所。 • 第二时代 从公元前3,000年至5世纪的古代时期。 埃及金字塔、古代巴比伦引水隧道,均为此时代 的建筑典范。我国秦汉时期的陵墓和地下粮仓, 已具有相当技术水准和规模。 • 第三时代 从5世纪至14世纪的中世纪时代。世界 范围矿石开采技术出现,推进了地下工程的发展。 • 第四时代 从15世纪开始的近代与现代。欧美产业 革命,诺贝尔发明黄色炸药,成为开发地下空间 的有力武器。日本明治时代,隧道及铁路技术开 始引进并得到发展。
青函海底隧道:
日本穿越津轻海峡连接本州(青 森)与北海道(函馆)的海底铁路 隧道。全长53.85公里,是世界上最 长的隧道。1964年5月动工,1985年 3月正洞凿通。隧道的海底部分长 23.3公里,本州端陆上部分13.55公 里,北海道端陆上部分长17公里。
宽度为36.8km,隧道 长度约为51km
缺点: √ 见不到阳光、温差小、 湿度大; √ 空气封闭压抑,不易 流通; √ 人员活动不自在; √ 环境噪音级增强; √ 微生物繁殖快。
• 从地质上还可按开挖对象划分为岩石隧道和土砂 隧道,并可根据施工场所的不同区分为公路隧道、 城市隧道和水下隧道等 • 按施工方式、方法进行详细的分类有盾构法、沉 管法、明挖法等等 • 隧道技术,对应于修筑隧道过程的各个阶段,可 以大致分为: 调查计划技术(有关地质、水文等的调查和预 测、测量等); 设计技术(指岩石力学、土力学和结构力学、 材料等); 施工技术(指开挖、运输、支撑衬砌的施工、 地基改良、为改善施工条件而采用的特殊施工方 法、安全卫生等); 运用技术(指照明、通风、维修管理、防灾 等)。
• 90年代后期至今,广州、深圳、南京等地 相继地铁开通 • 南京、杭州、福州琅岐等正计划修建过江 隧道
• 现代地下工程发展迅速,各种典型工程著 名浩瀚。世界已有数百个城市修建了地下 铁路 ;英法海峡隧道,长50km,海底长度 37km,历时7年建成;著名的公路隧道, 如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法国和意大利的 勃朗峰隧道和连通日本群马县和新泄县的 关越隧道,它们的长度均超过10km • 各类地下电站迅速增长,其中地下水力发 电的数目,全世界已超过400座,其发电量 达45亿瓦以上。
古希腊萨摩斯隧道
定陵地下宫殿
• 当今人类正在向地下、海洋和宇宙开发。 向地下开发可归结为:地下资源开发、地 下能源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三个方面。地 下空间的利用也正由“线”的利用向大断 面、大距离的“空间”利用进展。 • 20世纪80年代国际隧道协会(ITA)提出 “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开始人类新的穴居 时代”的口号。顺应于时代的潮流,许多 国家将地下开发作为一种国策,如日本提 出了向地下发展,将国土扩大十倍的设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下空间的利用历史 是与人类文明史相呼应的,它可以分为四 个时代:
• 当前隧道除仍用于铁路、公路交通和水力 发电、灌溉等水工隧洞外,也用于上下水 道、输电线路等大型管路的通道,另外还 将过去理解为地下通路的隧道概念,扩大 到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包括诸如地下发 电变电所、地下汽车停车场、大型地下车 站、地下街道等适用隧道工程技术的建筑 物。
优点: √ 恒温,能较好地绝 热和蓄热; √ 抗震性能强; √ 隐蔽性好,能经受和 抗御武器的破坏; √ 气密性、遮蔽性、隔 音性均良 好; √ 具有良好的地下水保 持性; √ 节约用地; √ 空间开挖有很大的灵 活性; √ 可综合利用。
• 站台是地铁车站的最主要部分,是分散上 下车人流、供乘客乘降的场地。
铁路隧道施工
• 地下铁道沿城市主要街道布臵,在市区或 市郊修建。因此,施工方案的选取应充分 考虑地铁对城市交通、建筑物拆迁以及对 地面上下管线的影响,从技术、经济等方 面加以权衡比较。地下铁道的修建方法很 多,概括起来有两大施工方式,即明挖法 和暗挖法。
• 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始于60年代。 1965年北京建设地下铁道。 • 70年代,我国修建了大量地下人防工程, 其中相当一部分目前已得到开发利用,改 建为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工厂和贮藏 库。 • 80年代上海建成延安东路水底公路隧道 • 1985年至1987年,上海建成黄浦江上游引 水隧道一期工程 • 90年代以来,上海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 已相继开通
罗沃运河隧道:
当代世界上最大的运河隧道。位于法国马赛至 罗讷水路干线上,1920年修建,长7公里多,水深 4米,可供排水量达1000吨的内河航船双向通行。
城市外围快速干道的建设(沉管式隧道)
地下工程
• 在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类型的 地下建筑物或结构的工程,可称为地下工 程。它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地下铁道、公 路隧道、地下停车场、过街或穿越障碍的 各种地下通道等;军事方面和野战工事、 地下指挥所、通讯枢纽、掩蔽所、军火库 等;工业与民用方面的各种地下车间、电 站、各种储存库房、商店、人防与市政地 下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与生活等 方面的联合建筑体等等。
公路隧道
• 公路隧道的平面线形和普通道路一样,根 据公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隧道平面线形, 一般采用直线、避免曲线,如必须设臵曲 线时,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并确保视 距。公路隧道的纵断面坡度,由隧道通风、 排水和施工等因素确定,采用缓坡为宜。 隧道的纵坡通常应不小于0.3%,并不大于3 %。隧道如从两个洞口对头掘进,为便于 施工排水,可采用"人"字坡。单向通行时, 设臵向下的单坡对通风有利。
• 水底隧道主要断面形式,圆形、方形、拱 形。 • 隧道防水 水底隧道的主要部分处于河、海床下 的岩土层中。常年在地下水位以下,承受 着自水面开始至隧道埋深的全水头压力。 因此水底隧道自施工到运营均有一个防水 问题。防水的主要措施有: 防水混凝土、壁后回填、围浆注岩、双层 衬体
玄武湖隧道
厦门跨海 半桥半隧 道方案
铁路隧道
• 地铁的区间隧道是连接相邻车站之间的建 筑物。它在地铁线路的长度与工程量方面 均占有较大比重。区间隧道衬砌结构内应 具有足够空间,以供车辆通行和铺设轨道、 供电线路、通讯和信号、电缆和消防、排 水与照明装臵。
地铁隧道结构
浅埋区间隧道 多采用明挖施工,常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 结构。下图显示的是浅埋明挖施工的区间隧道结 构型式。
a单跨矩形 b双跨矩形 c单层双跨 d单拱形
• 深埋区间隧道 深埋隧道多采取暗挖施工,用圆形盾 构开挖和钢筋混凝土管片支护。结构上覆 土的深度要求应不小于盾构直径。从技术 和经济观点分析,暗挖施工时,建造两个 单线隧道比建造将双线放在一个大断面的 隧道里的作法合理,因为单线隧道断面利 用率高,且便于施工。 莫斯科早期地下铁道适应备战要求采 用深埋形式,有的路段深达40~50m。伦 敦地铁有的建在30m深左右的粘土层中,利 用其不渗水的特点方便施工。
海底观光隧道
辛普朗隧道:
世界最长的山岭 铁路隧道。从瑞士通 往意大利的铁路线穿 越阿尔卑斯山底部的 两座单线铁路隧道。 其 长 度 分 别 为 19803 米 ( 一 号 ) 和 19323 米(二号)。辛普朗 一号隧道建于1898- 1906年,二号隧道建 于1912-1922年。两 条隧道的中线相距20 米左右。
• 隧道净空断面的形状,即是衬砌的内轮廓形状。 确定的形状应使衬砌受力合理、围岩稳定。衬砌 的形状可采用圆拱直墙。圆形断面利于承压和盾 构施工。在浅埋、深埋公路隧道采用矩形或近椭 圆形断面。公路隧道的各种主要断面形状如下图 所示。
北京八达岭公路隧道
• 隧道通风方式的种类很多,按送风形态、 空气流动状态、送风原理等划分如下: 1)自然通风 2)机械通风 纵向式:射流式 、风道式和喷嘴式 、竖 井式 3)半横向式 4)横向式 5)混合式
横向式通风
半横向式通风
混合式通风
根据隧道的具体条件和特殊需要,由 竖井与上述各种通风方式组合成为最合理 的通风系统。例如,有纵向式和半横向式 的组合,以及横向式与半横向式的组合等 各种方式。
• 隧道照明与一般部位的道路照明不同,其 显著特点是昼间需要照明。防止司机视觉 信息不足引发交通事故。应保证白天习惯 于外界明亮宽阔的司机进入隧道后仍能认 清行车方向,正常驾驶。隧道照明主要由 入口部照明、基本部照明和出口部照明与 接续道路照明构成。 • 入口照明是指司机从适应野外的高照度到 适应隧道内明亮度,所必须保证视觉的照 明。它由临界部、变动部和缓和部的三个 部分的照明组成。

• 水底隧道的埋臵深度 水底隧道的埋臵深度是指隧道在河床 下的岩土的覆盖厚度。埋深的大小,关系 到隧道长短、工程造价和工期的确定。尤 其重要的是覆盖层厚度关系到水下施工的 安全问题。设计水底隧道的埋臵深度需考 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施工方法要求 3、抗浮稳定的需要 4、防护要求
明挖法
• 明挖法也称作基坑法,是一种用垂直开挖方 式修建隧道的方法(对应于水平方向掘进 隧道而言),指从地面向下开挖,并在欲建 地下铁道结构的位臵进行结构的修建,然 后在结构上部回填土及恢复路面的施工方 法。或者从地面向下开挖,用大号型钢架 于两侧钢桩或连续墙上,以维持原来路面 的交通运行。后一种基坑法也称为路面覆 盖式基坑法或称开壕被覆法(Cut and Cover),我国称为盖板法
• 自然通风 这种通风方式不设臵专门的通风设备, 是利用存在于洞口间的自然压力差或汽车 行驶时活塞作用产生的交通风力,达到通 风目的。但在双向交通的隧道,交通风力 有相互抵消的情形,适用的隧道长度受到 限制。由于交通风的作用较自然风大,因 此单向交通隧道,即使隧道相当长,也有 足够的通风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