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的发展
•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 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 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 • 语言准备期 • 语言发展期
语言的准备期
•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 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就是 哭。婴儿的哭声可分两种:分化的和未分 化的。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末分化 的,虽然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几种,但所引 起的哭声基本上是无差别的。
5.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 环境的变换而转换。同一个对象或处所,当 它和说话者相距很近时,就用“这”或“这 边”指称,而相距较远时,就应该用“那” 或“那边”指称。 • 对指示代词指称意义的真正理解应该表现在 能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参照点,从 而正确判断词项所指的对象或方位。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 1.语音知觉 • 研究发现,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不到 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它声音,并对之 作出不同的反应。 • 婴儿对言语刺激的敏感性,还表现在婴儿具有语 音范畴知觉。 • 研究表明,1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 表现出对[b]和[P]这两个属于于不同音位范畴辅 音的辨别能力。研究者给婴儿听一个人工合成的 音,几分钟后,婴儿对此感到厌倦了,吸吮速率 就会下降。这时改变原先的声音,使改变了的声 音和原来的声音有的属于同一个范畴,有的届不 同范畴,然后根据吸吮速率有无变化来推断婴儿 有无范畴知觉。
• (1)儿童在早期的牙牙学语过程中出现成人语音中 常出现的音,如[g]、[k],但在牙牙语的后期和 最初说出词的时候,这些声音义很少出现了。 • (2)牙牙语中声音出现的次序似乎很少是父母强化 的结果。即使强比能使某些音的频率增加,但产 生声音的范围不能随外在强化毗改变,即奖励、 强化不能使儿童发出他原先不能发出的音。
电报句
• 约从1.5岁到2岁开始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 一起的语句,如“妈妈鞋”、“娃娃排排(坐)”等。 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 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 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 • 双词句的发展起先是缓慢的,而以后发展急剧增加。 布雷因(Braine)从一个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中看到 自18个月起,儿童每月的双词句.泛数分别是14、 24、54、69、350、1400、2500·“,在较短时期内出 现大量组合。
二、词义的发展
• 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 言的基础、是语言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方面。 儿童获得词义的过程比获得语音、句法的 过程缓慢,严格地说,词义的发展将贯穿 于人的终身。 • 儿童在1岁以前还难以说出第一个词,在 1.5岁左右只能说出少量的词,但在2岁和 2岁以后语词量急剧增长。
• 如施太伦以单词为计数单位(包含词尾变体)记 录了各年龄儿童的词汇量,得到如下结果:
• 2。语词理解 • 8、9个月时,婴儿已开始表现出能听 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 果母亲抱着婴儿问“爸爸在哪里”时,儿 童就会把头转向父亲。对他说“拍拍手”、 “摇摇头”,他就会作出相应的动作。 • 这种以动作来表示回答的反应最初并非对 语词本身的确切反应,而足对包括语词在 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
各类词的词义发展
1.普通名词 • 一个物体往往可用不同概括水平的名词来 称呼,如可将狗称为。动物”、“狗”、 “猎狗”、“狼狗”等。儿童倾向于用中 等概括水平的词来称呼,如用“狗”称呼 狗而不用更为概括的“动物”或更为专门 的“猎狗”。 • ①词义的扩张 • ②用比喻的方式来使用词 • ③词义的适用范围缩小
• 从牙牙语期开始,儿童在发音方面需要经过两个 相反相成的过程: • 一方面要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 • 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 • 到1岁左右,大多数儿童开始产生第一个能被理解 的词。这时牙牙语的出现率开始下降。
• 牙牙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 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以后真正的语言产生和 发展所必需的。
• 在语音获得过程中,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不 是被动地模仿成人的语音,而是语音获得的主动 参加者。在语音发展到某一时候,儿童获得了把 听觉模式转换成自己发音的方法,一般称之为语 音规则或语音过程。 • 儿童用这些规则或过程把复杂的单词简化到他可 以发出的水平,由此产生许多发音上的错误。儿 童语音的发展,就是这些简化过程的逐渐减少, 直至说出的单词与原型相符。 • 这些规则可以分为两大类:改变与选择。改变包 括替代、同化和删除等;选择包括避免发某个音 和倾向发某个音。
• 另一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是雅可布森的语音发展理 论。他的理论认为牙牙语在本质上不受限制,并 与儿童后期获得成人的语音无关,牙牙语和以后 的语音是不连续的。 • 最近的研究材料表明.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牙 牙语的发音特征和早期语言的语音特征之间存在 着连续性,牙牙语是以后说话的准备,它越来越 接近成人的语音结构。但这种现象不是用强化学 习所能解释的.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 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 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 按儿童所讲的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句子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 个层次。 • (1)不完整句。不完整句指表面结构不完 整,但能表示一个句子意思。这里主要指 单词句和电报句。这种句子的出现率在2至 6岁范围内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单词句
• 某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 随后不久就出现了单词句。单词句指儿童 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 富的意思。 • 特点: • 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当儿童用单词表达 某个意思时常伴随着动作和表情。 • 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 • 三是词性不确定。
• 关于牙牙语和随之而来的第一批可被 理解的语词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各种观 点。 • 一种是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儿 童在牙牙学语时,产生了不限于自己 母语的语音,父母通过注意或认可, 有选择性地强化那些在他们自己语言 中运用的语音。 这种观点认为牙牙语相以后的语音 有连续性。
但这种观点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语言发展期
• 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了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 标志着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 儿童语言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个逐渐分化的 过程,儿童首先获得笼统的或一般的语言 规则,然后进渐地把这些规则分化为较细 致而具体的规则,一直分化到成人语言的 水平为止。
一、语音的发展
•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 在于它和意义紧密相结合,而杂乱的声音毫无 符号意义。 • 现在有不少心理学家队为在语言发展的早 期.儿童不是学习个别的、孤立的单音,而是 学习如何说出一个词,他们是通过学习词来学 习语音的,是在语音的相互关系中学习语音的。 有人提出,儿童必须先掌握相当数量的主动词 汇,然后才建立他的语音系统。这也许是使用 各个区别性特征的发展规律。
6.人称代词
• 人称代词中的“我”、“你”、“他”,以及与 之相应的物主代词“我的”、“你的”、“他的” 的所指意义和一般名词不同,具有明显的相对 性.需随语言环境和交谈者角色(说话音、受话音、 第三者)的变化而变化。 • 要理解这些词,不仅要有相应的语言能力,还须 进行复杂的智慧活动.要随时调整和转换理解的 参照点。 • 我国朱曼殊等考察了儿童在各种情境下对人称代 词的理解,结果表明:幼儿不论其作为其他三人 交谈的旁观者或是自身实际参加三人交谈,充当 受话音相第三者的角色,都对“我”理解最好, “你”次之,“他”最差。
• 对8、9个月的儿童来说,只要保持同样的 音调,保持习惯情境的一切成分,而一些 常用的词就可以用其它任何词来代替.婴 儿就能始终不变地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这 里,词是无关紧要的。这说明婴儿还不能 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区分开来。 • 通常到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 境中分解出来,作为信号而引起相应的反 应,这时才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3.时间词
(1)表示时间阶段的词。3至6岁儿童 首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 后向更小的阶段如上午、下午、 晚上、上午×时,下午×时。
(2)表示时间次序的词。儿童对于 “正在”、“已经”、“就要” 这三个常用副词的理解,是以现 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 伸。
4.空间方位词
• 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获得空间方位 词的过程体现了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 • 儿童最初把几个表示不同维度的词混淆在 一起,以后逐渐分化出表示各个维度的空 间词,最后又在各个维度表示相反方位的 词之间分化。
7.量词
•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它按表示事物 单位和表示动作单位的不同而分成物量词和动量 词两大类。物量词又可根据其使用特点分成个体 量词、临时量词相集合量词等。 • 量词运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各年龄儿童对三类量词的掌 握是不平衡的,表现出一定的发展顺序。
• 1个月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地带有条件反射 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 约从第5周起,婴儿也开始发生一些非哭叫 的声音,先是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随后 因玩弄自已的发音器官而发出许多非哭叫 的声音。
2.牙牙语阶段
• 大约5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 段,所谓牙牙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 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 婴儿约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 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 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
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一节 语言的准备期 第二节 语言的发展期 第三节 语言获得的理论
导言
•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 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 是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 得)。 •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 成成份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 方面。 •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以上三者 并加上语言技能的一些基本规则才能获得 产生和理解母语的能力。
• 物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 公式。 • 3、4岁儿童仅能使用少量高频量词“只”、 “个”,并表现出对它们的过度概括。实际上他 们尚未对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加以注意。5岁左右儿 童虽已开始汗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但还没有 掌握正确的搭配儿童就根据事物的类别标准来选择量词。 • 7岁儿童开始认识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在临时量词 的测查中,多数儿童已了解到与名词搭配的量词 需要借用表示容器的名词,说明已掌握了临时量 词的使用规则,因而能正确地选择相应的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