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是清代晋商李氏家族的宅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
李家大院占地近千亩,建于清末民初,以“慈善世家”名扬天下。
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
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
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
据当地老人们说,李家每年正月初五、清明、十月初一要举行隆重的家祭,李家有200亩族田雇人耕作以供祠堂费用。
李家大院建筑宏伟,用料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
建筑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晋南民居“两层一面坡”的风俗特征。
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院落群布列有序、层次分明;体量宏阔,用材肥硕;结构严谨,坚固耐用;通风透光,守备森严;装饰考究,古朴典雅。
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
步入大院,宛如走进晋商文化、慈善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时光隧道,胜赏其间,可以触摸到院落里钟灵毓秀的品格和含而不露的文化底蕴。
李家大院一角。
有句流传遐迩的名言: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博施济众》匾
《乐善好施》匾
李家大院大门联:一部沧桑,身后留国梁几许,依山独秀;百年风雨,门前有善亩万千,与我同耕。
以最具传世风貌的隶书写成,是为扛鼎之作,正好作为李家大院的点睛之笔,昭示天下。
旧制楹联是指大院旧宅保留下来砖雕石刻楹联,一是联语
绝妙,二是工艺绝伦。
在李子用院门上的砖雕阴刻联为:
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
李家大院的楹联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旧制楹联,精妙绝伦。
二是主旨鲜明,特点突出。
三是联墨俱佳,异彩纷呈。
私塾院月亮门外联:知乎天□□□□;止也吉祥室□□。
这副残缺不全的砖雕阳刻联,给游客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
李家大院一角。
大院门楼雕镂艺术高超,除了装饰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之外,大门两侧还特意镌刻
着《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门外砖雕对联书:“知乎天地德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横批曰:“授业解惑”。
门内联书:“知道诗人赋绸缪,止邱黄鸟叶绵蛮”,横批:“集贤”。
院内北房为一进三间式窑洞,是先生教书的地方,李家子弟满6
岁都要来此读书。
1907年清政府派李道行留学英国,李娶英籍妻麦氏并于1914年回国并修建该院。
院内宽敞的平台下砖砌一排插廊窑洞,北侧一排二层阁楼,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故称藏书楼。
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内院门楼的造型吸取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整个院落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此联是台湾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的家传联。
联意高雅,警世醒人,悬挂于《李氏家族善行展》大门外,画龙点睛,总领全局。
李家大院一角。
大院内客厅
大院后花园山水湖
院内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民风和文化心理特点。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精美的雕刻装饰
谢谢观赏
李家大院是迄今为止在山西运城发现并开发的第一座清末民初晋商民居宅院,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堪称晋商大院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