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现状与前景
1.有时候科学的发展要比我们原先料想得要慢,人工智能 (简写作AI) 的发展情况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极好的例证。
计算机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最初对其怀有极大的热情。
当时人们相信如今我们终于有了可用来突破大脑难题的工具了,并且几年后我们就可以目睹到新的一族智能化机器的问世。
然而现在我们比当时要成熟和聪明多了。
当初的那一股冲动的热情现已消失。
那个时候令我们印象难忘的计算机如今已不再对我们有如此的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清醒,并且平静了下来,认识到了人工智能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多么样地艰难。
2.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受到生物学启发的工程学。
在我们的四周,动物和人随处可见,于是我们就想自己有能力造一些能像这些动物和人一样行事的机器。
我们希望这些机器能像动物和人那样学会说话,学会推理,并且最终学会拥有自我意识。
人工智能是工程学,然而在现阶段,它是不是也是一门科学?比如说,它的情形是否与认知科学相仿?我们更愿意在将它视为工程学的同时也将其视为科学,然而,人们迄今为止对认知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远比不上生物学对工程学所做出的贡献。
情况也许永远不会如此(但却不是因为你所认为的那些原因)
3.人工智能已在部分人中引起了一些认识上的混乱。
有些人倾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一天会说话、能推理的机器人将会接管这个世界。
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去参加一次机器人学研讨大会,看一看那些机器人是如何试着走路的。
它们不住地摔跟头,撞墙,有的倒下不能动了,脚在空中抖动个不歇,或者是轮子在空中旋转个不停。
我听人说在今年夏天举行的机器人足球赛上,那输了球的队员共得了5分----2分是赢了对手所得,而另外3分是赢了它自己而得。
那个胜利者大概老是跌跟头。
4.与其说机器人对人类有威胁倒不如说它们其实是无能为力的。
实际上它们很可爱。
我曾有一次去过MIT机器人实验室,看到过罗德尼·布鲁克斯最新发明的机器人科格。
科格多多少少有一些人的特点。
它还只是一个被塞在一个架子上的半成品,有胳膊,有抓握器,有双目望远镜式的眼睛和其他的一些东西。
我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在一间昏暗的实验室里见到科格的,其时所有的人都回家了。
当时我很为科格感到难过,我知道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很愚蠢的。
但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没人会来同它玩耍。
大多数动物在它们生命中所经历过的东西----如生活在与之同样年幼或同样成熟的同一群体之中,在父母的照应下成长,父母们总是同它们在一起,不断地给它们以激励----与机器人的截然不同,考虑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这种人造系统在经历上的局限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5.我将在这里展开的论点是人工智能或许有其局限性,但这并不是由于“十足的人工智能”的假设是错误的缘故,其原因却要世俗得多。
我的论点是:你不能期望仅仅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创建出单一而又孤立的人工智能,并能取得任何成就。
除非你的那些创造物能拥有形成一种丰富的文化的发展空间,并能和与之同类的东西有着经常的社会交往,否则你就别指望能超越过某个阶段。
如果你从研究昆虫着手,再往下研究狗类、会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直至人类,那么我敢断言,人工智能这一科研项目在研究到会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个阶段时便会难以为继。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为其提供一个真实的文化环境。
我们也不可能再制造出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动物,并且给它们一个生活空间,好让其发展出自己的原始社会、语言和文化。
这点我们无法做到,因为我们这个星球已经人满为患了。
那么它会怎样呢?
6.那么情况究竟会怎样呢?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将会发生的是:我们将会见到一种受动物启发而造出来的新型机器,它们比我们迄今为止见过的任何机器都要“麻烦”和不可预测。
作为同我们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机器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些沉默的、预先储备好了语言的、类似动物的机器将与人类没有丝毫相像之处,然而它们将
会逐渐地看上去像一种奇特的动物。
那种有学习能力、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常常见到的机器,最终将成为主流,并渗入到公众的意识之中。
7.这种类似动物的机器会引发一些什么类型的问题呢?我们会看到在这一机器的研制过程中将要解决的难题有点类似如何不发出噪音和不发生错误等难题,而它们都无需抽象的推理。
问题的一个特殊焦点将是日常的举动。
举动学起来容易,但要将其言传却很难----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如何走路,可我们却不大可能向人描述我们是如何走路的。
同样,像抓握物件和其他一些类似的技巧莫不如此。
这些事情的解决需做建立神经网络、填满状态空间等一系列的事情,而不会因将其制作成可供我们用语言说出的一套规则就大功告成了。
你必须在你的幼儿期就亲身体验你自己身体的力学原理,然后跌跌撞撞地到处走动,直至你体内不断变化着的数量与重量开始集中到正确的举动上来。
不同的身体意味着其力学原理也不同。
那种能学会走路的机器人也能学会其他感觉运动上的技巧,这种技巧我们既不能言传也无法亲自完成。
8.关于这类难题有什么具体例子吗?好,这里有一个例子,现在已有了会自主行事的除草机,它能整个下午都在花园里漫游。
下一步可能会有的将是供屋内使用的自动真空吸尘器(虽然杂乱物和楼梯对于那些轮式的机器人来说将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在一些领域中人造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用途,在这些领域里,人们往往觉得有些活危险或乏味棗如排地雷、清除有毒废物、耕作、采矿、房屋折除、寻找物品和机器人探险。
当前或长久以来由动物来完成的工作都将是人们兴趣的焦点。
从“火星探测者号”和其他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已经清楚地得知,我们不仅可以将能自主行事的机器人送往那些人类无法踏足之地,而且还可以将它们送到那些地方去执行没有归程的“自杀式”使命(当然,没有机器会真地“死掉”,因为在使命完成后我们可以回收它的记忆,将其安放到地球上的另一个新的身体中去)。
9.这些类型的机器在家庭之中是否具有应用前景,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想那一定是由于这种机器人被当成了宠物对待的缘故,这么一来,一个会满屋子转悠的机器会被视为聪明可爱,而不是令人毛骨悚然。
有这么一种趋向,那些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会形成一种其特有的、不可复制的性格,人类会发现这种性格非常有趣。
如今已经有了一些游戏软件----如那些建在视窗下的游戏人物(或动物),还有那些蛋形的电子宠物----人们会对它们的个性深感着迷。
在那些人们可以与之交往的软件生物身上,最吸引人的东西是它们那独特、脆弱且不可复制的性格。
如果你创造的生物死了,那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再弄出一个与其一样的生物来。
将来,其他机器将会是相似的,而家庭机器人几年以后将会像宠物一样,实际上是无可替代的。
10.阻碍这些家用机器应用的会是什么呢?阻碍其发展的因素有许多,然而眼下正对着我们的问题是硬件问题。
没人会花5000英磅买一个真空机器人清洁工,不管这机器人身上画着多少个漂亮的大眼睛,或哪怕它会发声,会说“我爱你”。
要想造出人造动物就需要先做出许多概念上的突破。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可能就是表现问题:什么是语言?并且我们是如果为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分类的?对于不同的物体,我们常说出“这是一张桌子”等诸如此类的话。
可一只昆虫会怎么做呢?当昆虫对世上的物体进行区分判断时,它的脑袋里会有些什么活动呢?此时会有什么样的信息在其间穿过?它们使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据结构?每一个机器人都得学会一套内部语言,这语言是根据其感觉运动系统和其特殊的环境功能而特制的,在此功能的范围内该机器人能找到它自己。
它还得主动地去学习这种内部语言,因为我们试图施加在它身上的、来自于一种不同的感觉运动世界的任何表现形式都有可能失效。
预言
11.最后,类似动物的机器将会对整个社会有些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来做一些预言,你或许会对它们发生兴趣,或许会对其发出嘲笑。
12.首先,家用机器人也许会永久性地与家庭无线网络相连,它们可与那些你想得知其去处的人共享信息。
这样,如果你爱的人回来晚了或出了远门,你可能再也无须为他们是否安好而担心,因为你无时无刻不是与他们信息相通。
倘若所有的家庭都在各处装满了有半意识的、忠诚的家用机器人的话,犯罪将会变得难以实施。
将来,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完完全全的一个独处的时候了,如果这种种控制是掌握在我们所爱的人的手上,而不是掌握在国家的手上,那也许也不是件什么坏事。
13.在更远一些的将来,如果马的某些智力能被移进汽车的话,那么就可能有成千上万条生命得以保存,因为当汽车觉出车主喝醉了时就会变得紧张,拒绝进入在高速行驶时可能让其撞毁的状态。
在现今这个时代,西方每一个国家的公路死亡人数竟与一场漫长的拉锯式战争中的死亡人数相等,而对人类中存在的这种屠杀,人们一贯持容忍的态度,当我们回顾起这些来时或许会其感到惊讶。
将来,醉鬼也可以开汽车,因为汽车会像忠实的马一样将他们送到家。
不仅仅醉鬼,而且儿童、老人、病人和盲人都将有此能力。
14.到最后,如果汽车都实现了(无线电)联网,并且人类全都停止了自己驾驶汽车,我们就有可能将如今公路上随处可见的大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像路标、识别标记、红绿灯、环形路和中间保留地带什么的----统统废弃,还我们的公路一个十八世纪式的平坦、开阔的面貌。
所有的信息棗与其他车辆的交会、交通和路线的更新情况棗都可以以一种看不见的形式经互联网络传来。
如此一来,我们的城镇和乡村就会显得比以往开阔、宁静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