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南京大学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6年南京大学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6年南京大学643中国古代史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叔向
答: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出身晋国公族,执掌晋国国政近五十年,以正直和才识著称于世。

在政治上,他趋向保守;哲学上,与老子的观点相接近。

公元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叔向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

叔向虽然是晋国史上一位煊赫的人物,但他始终代表旧势力,公元前514年,以“助乱”的罪名被灭族,封地被划分为三个县,全部落入私家手中,成为新贵族的领地。

2.睡虎地秦简
答:睡虎地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也称云梦秦简。

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经过整理被收集进《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医学的珍贵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3.吐鲁番文书
答:吐鲁番文书是指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
土的纸质写本文书。

吐鲁番文书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大致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

就其性质,可粗略分为公私文书、古籍、佛道等教经卷四大类。

这些文书有2700多件汉文文书,其中晋十六国时期的100多件,高昌王朝时期的700余件,唐朝时期的约1700多件。

吐鲁番文书不仅是研究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4.燕行录
答:《燕行录》是指明清两朝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的书籍总称。

《燕行录》是一系列关于燕京之行的书,题材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

其内容十分广泛,除了记载路途、行使人员、贡品和沿途所见风景外,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

由于是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直笔、全面、完整是《燕行录》的最大的优点,也使其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

5.厘金
答: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

它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

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

厘金分为两种,一是行商的货物通过税,一是坐商的交易税,税率约为1%。

1853年10月,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诚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

第二年,推行到许多地区。

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有些州县税卡林立。

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行中书省
答: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又称行省。

元代中书省是中央的宰相府,蒙元为了控制汉人,不使地方掌权起事,中书省便往各个区域分派中央官员,称为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7.市舶司
答; 市舶司是指宋、元、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国家机构。

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市舶司于广州。

以后,北宋政府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桥镇、秀州的华亭县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

宋元时期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

明代于沿海各处置市舶提举司,掌海外各国朝贡市易之事。

市舶司的设立有利于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周边海上国家的联系。

8.天竺
答:天竺是古代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为天竺。

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

唐朝时期,天竺与中国的文化交往十分密切,天竺的熬糖法、佛教经典、天文、历法、音乐、舞蹈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传入印度。

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
我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做出了卓越贡献。

9.月旦评
答:月旦评是指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的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

这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

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选官制度及后来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月旦评虽盛行于一时,然持续时间并不太长。

许靖因事得罪董卓,避难出走,随着许氏兄弟两人关系的破裂并分别离乡他走,月旦评便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10.刀币
答:刀币是指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

刀币也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手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

刀是我国早期的一种青铜铸币,上面铸有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类似于刀币。

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

二、论述题
1.王莽新政的内容、失败原因和长期影响。

答:王莽新政又称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
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进行了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1)王莽新政的内容
①实行“王田”、“私属”制
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

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受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②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管
始建国二年(10年),王莽下令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筅(管)制度。

a.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

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

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的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则把库存物资平价出售;价格低于“市平”,则任其自售。

b.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

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

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管”。

③改革币制
从公元7年到14年,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

第一次是在王莽即位前的居摄二年(7
年),他下令“于五铢钱外更铸大钱,重十二铢,文日大钱五十。

又造契刀、错刀。

契刀值五百,错刀值五千,四品并行”。

王莽当皇帝以后,在始建国元年(9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

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

在天凤元年(14年),王莽又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

货泉重五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

货币价值的比例仍不合理。

④统一度量衡
王莽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

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

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斗、升、合、龠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

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此外,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也屡加改变,甚至连新朝的国号多次变更,有“新家”、“新室”、“黄室”、“新成”、“薪世”或单称为“薪”,数易其名,毫无意义。

(2)王莽新政失败的原因
王莽改制最后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主要原因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②主观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