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工艺学

金属工艺学

二9.砂型铸造时,浇注位置选择原则和分型面选择原则各有哪些?如若二者的选择方案发生矛盾时该如何统一?
浇注位置选择原则:1.铸件重要的加工面应朝下。

铸件上表面容易产生砂眼,气孔,夹渣等缺陷,组织也不如下表面细致。

如果这些表面难以朝下,应尽量位于侧面。

2.铸件的大平面应朝下。

浇注过程中金属液对型腔上表面有强烈的热辐射,型砂因急剧热膨胀和因强度下降而拱起或开裂,致使上表面容易产生夹砂或结疤缺陷。

3.为防止铸件薄壁部分产生浇不到或冷隔缺陷,应将面积较大的薄壁部分置于铸型下部或使其处于垂直或倾斜位置。

4.若铸件圆周表面质量要求高,应进行立铸,以便于补缩。

应将厚的部分放在铸型上部,以便安置冒口,实现顺序凝固。

分型面选择原则:1.应尽量选择分型面平直,数量少。

2.应避免不必要的型芯和或活块,以简化造型工艺。

3.应尽量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置于下箱。

发生矛盾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全面考虑,至于次要矛盾,则应从工艺措施上设法解决。

三2.如何区分冷变形与热变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及应用?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变形称为冷变形。

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变形过程称为热变形。

冷变形特点:无再结晶现象,变形后的金属具有冷变形强化现象。

应用:能使金属获得较高的强度、硬度和低粗糙度值,故生产中常它来提高产品性能。

热变形特点:变形后,金属具有再结晶组织,而无冷变形强化痕迹,以较小的功达到较大的变形,同时获得具有高力学性能的细晶粒再结晶组织。

应用:金属塑性加工。

7.锻造分模面选定的原则有哪些?
1.应保证模锻件能从模膛中取出。

2.应使上,下两模沿分模面的模膛轮廓一致,以便在安装锻模和生产中容易发现错模现象,及时而方便地调整锻模位置。

3.分模面应选在能使模膛深度最浅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金属充满模膛,便于取件,并有利于锻模的制造。

4.选定的分模面应使零件上所增加的余块最少。

5.分模面最好是一个平面,以便于锻模的制造,并防止锻造过程中上下锻模错动。

8.冲压基本工序分哪两类?它们各自包含哪些具体方法?
冲压基本工序:分离工序,变形工序;分离工序:落料及冲孔,修正。

变形工序:拉深,弯曲,翻边,成形。

四1.低碳钢的焊接热影响区分为哪些区段?每部分的组织力学性能如何?
1.熔合区。

温度处于固相线和液相线之间,熔化的金属凝固成铸态组织,未熔化金属因
加热温度过高而成为过热粗晶,其强度,塑性和韧性都下降。

2.过热区:奥氏体晶粒粗大形成过热组织,塑性及韧性降低,易淬火硬化钢材脆性更大。

3.正火区:加热时金属发生重结晶,转变为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力学性能优于母材。

4.部分相变区:珠光体和部分铁素体发生重结晶,转变成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冷却后晶粒大小不均,因而力学性能比正火区稍差。

2.焊接应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防止和消除焊接应力的措施有哪些?
焊接过程是一个极不平衡的热循环过程,由于在这个热循环过程中,焊接各部分的温度不同,随后的冷却速度也各不相同,因而焊接各部分在热胀冷缩和塑性变形的影响下,必将产生内应力,变形或裂纹;当焊缝及其相邻区金属处于加热阶段时都会膨胀,但受到焊件冷金属的阻碍,不能自由伸长而受压,形成压应力;随后再冷却到室温时,其收缩又受到周边冷金属的阻碍,不能缩短到自由收缩所应达到的位置,因而产生残余拉应力。

措施:在结构设计时,应选用塑性好的材料,要避免使焊缝密集交叉,避免使焊缝截面过大和焊缝过长。

在施焊中应确定正确的焊接次序。

焊前对焊件预热,焊接中采用小能量焊接方法或锤击焊缝也可减小焊接应力。

当需较彻底地消除时,可焊后去应力退
火方法,此时需将焊件加热至500-600℃左右,保温后缓慢冷却至室温。

4.影响钢材焊接性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范围的碳当量对焊接性能是如何影响的?并简述其焊接工艺特点及注意事项。

主要因素为化学成分,碳当量越大,被焊材料的淬硬倾向越大,焊接区域容易产生冷裂纹。

碳当量与焊接热影响的淬硬及冷裂纹倾向之所以有关,是因为:碳当量大时在焊接热影响区易产生淬硬的马氏体组织,对裂纹和氢淬敏感。

淬硬会形成更多的晶格缺陷,在焊缝中应力和热力不平衡的条件下,晶格缺陷会称为裂纹源,增加了焊缝中形成冷裂纹的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