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园艺134班:万胜摘要:我国已成为葡萄产量世界第一,面积第二,葡萄酒产量第六位的葡萄产业国,鲜食葡萄生产规模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是在葡萄品质方面还有相当差距,在世界葡萄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扼要分析了葡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中国葡萄产业鲜食葡萄生产生产现状栽培面积进出口量正文:一、生产现状2014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 76.72 万公顷(1150.8 万亩),总产量达1254.6 万吨,葡萄酒年产量 116.1 万千升,我国已成为葡萄产量世界第一,面积第二,葡萄酒产量第六位的葡萄产业大国。
近年来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及产量变化(面积单位:万公顷,产量单位:万吨)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面积:40.79 41.87 43.83 45.12 49.34 55.199 59.69 66.56 71.46产量: 579.4 627.1 669.7 715.1 794.1 854.9 906.7 1054.3 11552013年我国葡萄主产区产量及其所占比例(总产量1155万吨)产区产量占比例产区产量占比例新疆: 223.9 19.39% 浙江: 65.9 5.70%河北: 137.0 11.86% 陕西: 60.7 5.25%山东: 112.5 9.70% 河南: 55.7 4.82%辽宁: 81.6 7.06% 江苏: 51.4 4.45%云南: 65.9 5.70% 广西: 36.7 3.17%安徽: 35.8 3.09% 四川: 28.8 2.49%甘肃: 25.9 2.24% 湖北: 23.7 2.05%山西: 20.7 1.79% 宁夏: 17.2 1.49%1.生产进入稳定阶段从栽培面积变化来看,2005-2008年葡萄栽培面积趋于稳定,由40.79万公顷上升到45.12万公顷,年增长率仅为3.54%,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处于结构调整阶段。
从地区产量来看,新疆、河北、山东、辽宁、云南、浙江、陕西、河南、江苏等为我国的主要产区;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非适宜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栽培面积大幅减少,而优势生态区及我国南方经济效益较高地区的栽培面积稳定增加。
在产量和单产提高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果品质量逐年改善,葡萄生产开始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生产进入产业化新阶段。
2区域优势逐步显现近10年来,我国葡萄生产逐渐向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促进葡萄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目前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葡萄产业带、西北及黄土高原葡萄产业带、黄河故道、长三角南方葡萄产业带、东北及西南特色葡萄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或产业群,其中环渤海湾和西北及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种植面积占全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66.23%,产量占全国葡萄总产量的69.2%。
3栽培形式多种多样目前葡萄栽培已从单纯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露地与设施栽培模式并存,而且设施栽培模式又分为促早栽培、延后栽培及避雨栽培等多种形式。
到目前为止葡萄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万公顷。
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延长了果品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
4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种结构趋于优化,而且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鲜食葡萄中,巨峰、红提、玫瑰香、藤稔、夏黑、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等优新品种栽培面积已经占到葡萄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而且巨玫瑰、早黑宝、醉金香、火焰无核、克瑞森无核等品种以及刺葡萄也发展很快。
酿酒葡萄中,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和西拉等优良品种已成为我国酿酒葡萄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到全国酿酒葡萄的80%,而且山葡萄和刺葡萄的酿酒利用也进一步加快。
5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出口创汇持续增加随着整个葡萄产业不断走向成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不断加强。
采后贮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05年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总量50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7%左右。
葡萄酒生产能力迅速提高,2008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66.83万吨,其中张裕、王朝、中粮、威龙等4家葡萄酒企业的葡萄酒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
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大批葡萄生产、销售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对葡萄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龙头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葡萄出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达25.5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199%,进口量达45.0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8.5%而葡萄干出口量达2.58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13%。
二、我国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1、重化肥轻有机肥我国葡萄生产地区,在施肥方面一直重视化肥而轻视有机肥, 葡萄园长期使用单一化肥致使土地营养失调, 同时也出现了土壤板结、土壤有益菌大量死亡、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环境污染、产量及品质下降等严重问题,在化肥的选择上只重视氮肥,轻视磷肥、钾肥,在生长季节出现了徒长枝过多、嫩枝不易木质化、微量元素匮乏、病虫害发生严重、苗木抗寒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2、重产量轻质量虽然我国葡萄单产20多年来持续增长,亩产量翻了好多倍,但是葡萄品质比较差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仍较大,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花序多的年份亩产量高达2000kg,甚至更高,以致出现严重的大小年现象,这与日本的亩产量1000kg要求相差甚远,盲目追求产量的结果是果实个小,大小不均匀,果面不光洁、果面色泽不好、着色不均匀、优质果率下降、低档果量增多、致使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价格下滑、葡萄品质及果品包装与出口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使得我国葡萄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只能靠低价位去占据市场;目前我国葡萄主要出口国是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进入欧美国家的量很少,由于我国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起步晚,受果农民素质影响,推广难度较大,滥用剧毒农药及激素现象普遍存在,果实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直接制约我国葡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重化学防治轻其它防治近年来葡萄园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具有严重发生的趋势,归其原因与盲目引进新品种土肥水管理落后有关,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广大果农忽视,那就是长期滥用化学农药,由于长期使用单一的几种高效化学药剂致使葡萄病虫害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化学药剂的淘汰速度也显著加快,我国已知的危害葡萄的病害有近40种其中危害严重或局部地区较严重的有10种左右,主要的病虫害有: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白腐病、褐斑病、灰霉病、蓟马、红蜘蛛、叶蝉、斑衣蜡蝉、透翅蛾等。
目前化学防治还是病虫害防治中的主要手段,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屡禁不止,喷洒有机磷类高毒农药到处可见,随着病虫害的猖獗,病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增加,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当今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矛盾,由于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使得许多葡萄主产区农药残留量远远超过了欧盟地区的出口标准。
4、葡萄栽培中存在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倾向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葡萄栽培中的一项积极措施,但过度使用则产生以下问题: 一、果穗和果粒过大过密影响品质。
二、穗轴及果柄严重硬化易落粒。
三、食用安全无保障,可能危害健康,造成滥用生长调节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盲目追求大果、大穗和高产量,也和某些制造商及代言人的片面宣传有关,有些产区由于多次并超量使用各种膨大素和催熟剂而使葡萄的食用品质和贮藏性能显著恶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5 、重采前轻采后果农往往比较重视果树生长期的综合管理,而在采果以后放松对葡萄的管理,导致当年生枝条成熟不良,秋季发根受到抑制,影响翌年葡萄的产量及品质,采收后放弃树体管理不利于恢复树势及葡萄连年稳产,不利于提早上市,也不利于病虫害的长期控制,由于我国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采收后的果实往往忽视了修整分级包装等环节。
6、品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急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我国葡萄品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栽品种比较单一(以巨峰和红提为主),成熟期搭配不合理(中晚熟品种比例过高,早熟、中熟品种比例过低),鲜食与酿酒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品种比例过高,酿酒品种比例过低)。
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品种,随着品种商业化趋势的增加,我国品种更新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障碍,阻碍了我国葡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新品种来促进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
7、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葡萄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和苗木生产、销售秩序混乱是我国当前葡萄产业中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葡萄种苗的生产和销售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检疫形同虚设,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品种纯正的标准化脱毒良种苗木生产尚未启动。
8、机械化程度低、比例低2013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71.46万公顷,位居世界第四位。
但我国葡萄机械化程度低、比例低、标准化程度低,局限于几种农业通用机械,针对葡萄园大面积应用的只有埋藤机。
当前,我国葡萄机械化生产存在着两大矛盾:一是传统观念和传统栽培技术与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现有种植模式尤其是葡萄园建设与轻简化发展不匹配的矛盾。
与国内相此,国外葡萄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已实现机械化,酿酒葡萄等已经解决了机器采收问题。
9、平均单产低,总体质量较差虽然我国葡萄单产20多年来持续增长,1978年为4.01吨/公顷,2013年已增至16.16吨/公顷,但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仍较大。
我国葡萄品质与出口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加之产后包装业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削弱了我国葡萄的国际竞争力,一般靠低价位竞争市场,出口目的国主要是东南亚和俄罗斯,出口到欧美国家的量很少。
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刚刚起步,滥用激素现象时有发生,仍有不同程度的农残超标,直接影响了我国葡萄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
10、葡萄消费方面2010-2014年世界鲜食葡萄主产国的生产量(万吨)国家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12 1 4年比例中国 620.0 660.0 740.0 808.5 900.0 43.78%印度 123.5 124.0 248.3 250.0 250.0 12.16%土耳其 215.0 220.0 220.0 220.0 192.0 9.34%欧盟 209.0 189.8 172.4 193.6 163.0 7.93%巴西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 6.32%智利 121.5 117.5 119.5 105.5 120.5 5.86%美国 86.5 85.7 87.4 101.4 95.0 4.62%秘鲁 29.7 36.5 39.8 50.0 54.0 2.63%乌克兰 32.0 32.0 32.0 32.0 32.0 1.556%南非 26.0 28.6 30.2 28.0 30.0 1.46%其他 89.4 87.1 96.1 89.2 89.0 4.33%总计 1682.6 1711.1 1915.8 2008.2 2055.536.85% 38.57% 38.62% 40.26% 43.78 % (中国占比率)2010-2014年世界鲜食葡萄主产国的消费量 (万吨)国家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中国 623.0 664.4 743.6 821.2 916.0印度 116.6 113.0 233.5 236.4 236.7欧盟 251.4 234.5 213.4 235.3 204.0土耳其 191.4 196.0 199.2 199.7 175.1巴西 127.5 128.1 128.9 130.3 130.0美国 111.8 104.4 108.4 111.9 111.5俄罗斯 43.6 44.7 44.3 45.0 45.0智利 36.1 36.3 33.9 32.5 38.0乌克兰 35.9 36.0 36.4 35.3 35.2南非 31.3 33.1 31.5 32.0 32.5其他 89.9 95.3 100.0 98.2 95.9总计 1658.6 1685.8 1873.2 1977.8 2019.737.56% 39.41% 39.70% 41.52% 45.35% (中国占世界比率)近5年我国葡萄干生产情况 (万吨)2010 2011 2012 2013 201413.50 10.00 15.00 16.50 18.00近5年我国葡萄干消费状况 (万吨)2010 2011 2012 2013 201410.18 9.10 13.82 14.47 16.502010-2014年我国鲜食葡萄进出口量(万吨)2010 2011 2011 2013 2014出口量 19.7 23.0 22.8 26.8 25.5进口量 26.1 31.3 30.3 44.1 45.0我国葡萄消费主要是鲜食,2013年鲜食葡萄生产占到总产量的71.1%,占世界鲜食葡萄生产的43.78%,而我国鲜食葡萄消费占世界的45.35%,我国鲜食葡萄基本上供应国内市场,出口量比例较小,还有20万吨左右的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