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目录学作业1、试比较《汉书》与《隋书》中有关“春秋”类的小序有何异同;六艺略与经部的大序有何异同。
(1)“春秋”类:《汉书》: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
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
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隋书》: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
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
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存。
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
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於是大惧。
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
遭秦灭学,口说尚存。
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
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
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嬴公。
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
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
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
而左氏,汉初出於张苍之家,本无传者。
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
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於学,诸儒莫应。
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
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
於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
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及封卒,遂罢。
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
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
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
至魏,遂行於世。
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
谷梁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
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
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
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汉书》:六艺略——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
《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
《书》以广听,知之术也。
《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隋书》:经部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十个大类,著录经学文献共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为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其中《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书》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诗》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礼》以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一部,二干一百八十六卷;《乐》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春秋》,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经》十八部,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论语》,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零二十七卷;《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小学》一百零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对比:《汉志》与《隋志》都有大序、小序。
很显然,《隋志》的这种大、小序文是继承《汉志》的序文发展而来的。
它除了介绍汉之前典籍状况而继之叙述至隋外,其新设类目的大序、小序,都是自学术源头说起而至于隋,颇具学术价值,使“后汉以后之艺文,惟借是以考见源流,辨别真伪”。
,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色。
俞嘉锡先生曾概括说:“其经子两部小序,并依仿《汉志》,凡所论说不能出刘、班范围,及其补叙源流又多违失,《四库提要》讥之,以为在《隋书》诸志中为最下。
然史集道佛四部,为《汉志》所未有,并能穷源竟委,自铸伟词。
如序古史则推本于《纪年》,序起居注则推本于《穆天子传》;序旧事知即《周官》太史掌万民之约契与质剂,序职官知即御史所掌在位之名数,至于杂传序言史传当纪穷居侧陋之士,足以正地理书不记人物之非,簿录序言当辨流别,足以纠目录书但记书名之失。
皆独具特识,通知著作之体。
固不宜因偶有疏略,概肆讥弹也。
”圆在俞氏看来,经、子两部大小序多模仿《汉志》,而少创新,因此与《四库提要》一同认为“在《隋志》诸志中为最下”,而对史、集、道、佛四部大小序则大加赞赏,“能穷源竟委,自铸伟词”,“独具特识,通知著作之体”。
我们姑且不论余氏的观点是否正确,仅从《隋志》序文对《汉志》的继承与发展这点来看,这段叙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以史部为例。
由《汉志》发展到《隋志》,可以说史部的确立是其间最大的变化了。
因此,史部各类小序为《隋志》所独有。
史部小序重在说明分类渊源。
如正史类:“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
一代之史,至数十家。
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
杂史类:“《战国策》……《楚汉春秋》……《越绝》……《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
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
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
又自后汉已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
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
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圆霸史类:“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
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
诸国记注,尽集秘阁。
尔朱之乱,并皆散亡。
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
”。
小序阐述了“正史“‘杂史⋯霸史”的内容,指出何为“正史”,何为“杂史”,何为“霸史”。
同时三者都属于史籍,却要把纪传体的断代史称为正史,以区别“杂史”“霸史”,这是从封建正统标准来划分的。
另外,《隋志》开始定“正史”之名,后世一直沿用千年。
《隋志》史部小序中有些记载能及时反映出新发展的学科。
如“地理类”小序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地方志在天文、地震、水利、基建等科研和建设事业中,已逐渐显示其科学价值。
“簿录类”小序概述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源流得失,对后人研究目录学有较好的启发作用,可与总序相参证。
2、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了解《全闽诗话》和《职方外纪》的基本内容,以及编者对两本书的评价。
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全闽诗话》·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诗文评类二国朝郑方坤编。
方坤有《经稗》,已著录。
是编皆薈萃闽人诗话及他诗之有关於闽者。
闽士著名始於唐初薛令之,盛於欧阳詹。
故六朝以上,惟载郭璞、谢朓、到溉、江淹四人。
而郭璞《地谶》尚以其全作七言律体,辨其出於依托,颇为谨严。
唐以后则彬彬矣。
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五卷,明三卷,国朝一卷,附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
所采诸书,计四百三十八种。
采摭繁富,未免细大不捐。
而上下千馀年间,一方文献,犁然有徵。
旧事遗文,多资考证。
固亦谈艺之渊薮矣。
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职方外纪》·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西洋人艾儒略撰。
其书成於天启癸亥,自序谓利氏赍进《万国图志》,庞氏奉命翻译,儒略更增补以成之。
盖因利玛窦、庞我迪旧本润色之,不尽儒略自作也。
所纪皆绝域风土,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曰《职方外纪》。
其说分天下为五大州。
一曰亚细亚州,其地西起那多理亚,离福岛六十二度;东至亚尼俺峡,离福岛一百八十度;南起瓜哇,在赤道南十二度;北至冰海,在赤道北七十二度。
二曰欧逻巴州,其地南起地中海,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北至冰海,北极出地八十馀度,径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西起西海福岛初度;东至阿北河,距福岛九十二度;径二万三千里,三曰利未亚州,西南皆至利未亚海,东至西红海,北至地中海,极南南极出地三十五度,极北北极出地三十五度,东西广七十八度。
四曰亚墨利加,地分南北,中通一峡。
峡南之地,南起墨瓦蜡泥海峡,南极出地五十二度;北至加纳达,北极出地十度半;西起福岛二百八十六度;东至三百五十五度。
峡北之地,南起加纳达,南极出地十度半;北至冰海,其北极出地度数则未之测量;西起福岛一百八十度;东尽三百六十度。
五曰墨瓦蜡尼加,则彼国与之初通,疆域道里,尚莫得详焉。
前冠以《万国全图》,后附以《四海总说》。
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
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3、试查清代蓝鼎元《平台纪略》与唐代黄滔《黄御史集》的书各归入哪一部哪一类。
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查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台纪略》·一卷、附《东征集》·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右“纪事本末类”二十二部、一千二百四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别集类四△《黄御史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3、试查清代蓝鼎元《平台纪略》与唐代黄滔《黄御史集》的书各归入哪一部哪一类。
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查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台纪略》·一卷、附《东征集》·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右“纪事本末类”二十二部、一千二百四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别集类四△《黄御史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5、对比《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中诸子各家、数术与方技三大类数目的收书数量,谈谈五百年来知识界的变化。
《汉书·艺文志》:诸子各家: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数术: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方技: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隋书·经籍志》:诸子各家:凡诸子,合八百五十二部,六千四百三十七部。
《隋书经籍志》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诸子各家儒家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