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0课《短文二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____)沉鳞.竞跃(____)晓雾将歇.(____)与.其奇者(____)遂.至承天寺(____)藻.、荇.交横(____)(____)盖竹柏.影也(____)二、文言文阅读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山川之.美/但微颔之.(________)(________)(2)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3)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5.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运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绘了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山川之生机勃勃。
D.“实是欲界之仙都”,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2)遂.至承天寺(_________)(3)怀民亦未寝.(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2.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前三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和地点。
B.第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庭前清水和皎洁月光。
C.第五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D.本文包含了各种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
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
(1)凡.八百里_______________(2)果蔬可以饱.邻里_______________(3)乐.其风土_______________(4)幅巾杖.屦_______________1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断三处。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17.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三、情景默写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早晚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19.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
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____、弟弟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0.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排比。
人生如画,有的绚丽辉煌,有的暗淡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选择题2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1.tuí lín xiēyùsuìzǎoxìnɡbǎi【解析】【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如“鳞”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再如“柏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这个意思上“柏”读“bǎi”,注意据义定音。
2.(1)的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是这样(3)将要欲望(4)欣赏和【解析】【详解】一词多义。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是”即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是再啮”的“是”即指示代词“这样”。
而(1)与(4)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要根据句意判断用法。
3.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以感慨发端,表达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5.“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突出表现了整个山林的勃勃生机。
“竞”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
“乱”与“竞”相互映衬,突出了大自然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美。
6.D7.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景。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古来”“歇”“颓”“鳞”等字词的翻译。
4.考查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首先要理解好第一句的大意,然后根据下文推断其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
开头就生发感慨,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平等交流。
5.考查文言词语的表现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乱”写猿鸟争鸣的喧闹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竞”写出了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两个词,通过对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6.D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及时行乐的规劝”说法欠妥。
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
所以说“实是欲界之仙都”,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没有“及时行乐”之意。
7.考查重要文句的深刻含意及对抒发情感的意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点睛】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8.共同,一起于是,就睡觉只是9.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0.作者用积水比喻月光,用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虽未着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光;其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是侧面描写,为读者创设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空灵世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1.(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命运相同。
12.“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