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干旱的影响,围绕年初预定目标,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平台;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推进民生建设,促进和谐稳定;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全市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可持续发展增强,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繁荣昌盛、民族更加团结、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持续性、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43.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比全国、全省平均增幅高4.9、2.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各州市第二位。

全市生产总值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2亿元,增长6.5%,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5.05亿元,增长22.0%,较上年上升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2.52亿元,增长13.6%,较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50.2%和42.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7.6和6.4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680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7%。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1∶36.6∶44.3调整为18.1∶38.3∶43.6。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

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1%,提高1个百分点。

非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697085万元,增长17.2%,占GDP比重为48.5%,比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投资、消费增长趋于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提高。

财源建设成效明显,财政收支同步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862万元,增收69476万元,增长36.5%。

其中:上划收入完成95311万元,增长29.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4551万元,增收47967万元,增长41.1%,增幅排名全省第三。

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19671万元,增长21.9%;营业税57549万元,增长35.7%;企业所得税3565万元,增长76.0%;个人所得税2176万元,增长10.7%。

非税收入成为财政增收主要增长点,全年非税收入完成40544万元,增长68.0%,其中:专项收入5699万元,增长46.6%;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3167万元,增长123.3%;罚没收入5039万元,增长1.4%。

县级财力显著增强,全市四县一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过亿元,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其中:古城区增长36.3%、永胜县增长29.5%、华坪县增长32.1%、宁蒗县增长48.2%、玉龙县增长50.8%。

市本级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474万元,增长62.5%。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实效性、均衡性明显提高,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环保、农业等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1117万元,比上年增支116580万元,增长24.6%。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5442万元,增长8.2%;教育支出98313万元,增长27.8%;科技支出4559万元,增长33.9%;文化支出9016万元,增长4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4746万元,增长11.1%;医疗卫生支出47975万元,增长51.5%;环境保护支出40420万元,增长36.8%;农林水事务支出91969万元,增长47.6%。

物价温和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丽江市调查队调查显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上涨3.6%,涨幅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

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来看,呈现出“六升二降”格局,上涨的六大类中:食品类上涨7.3%,烟酒及用品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交通和通讯上涨1%,居住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7%,下降的二类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2%,衣着类下降1%。

表1:2010年市区(古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农业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支农强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49379万元,比上年增加44029万元,增长6.8%,其中:种植业产值209440万元,增加21351万元;林业产值24784万元,减少2095万元;畜牧业产值182451万元,增加20970万元;渔业产值18840万元,增加209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864万元,增加1710万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72万公倾,下降0.5%。

粮食生产实现连续第六个年头增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43.38万吨,比上年增长0.25%。

表2: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单位:吨)三、工业和建筑业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持续回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18亿元,增长22.9%;完成工业增加值33.12亿元,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57亿元,增长24.4%。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5%,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9422万元,比上年增长43.6%,实现利税98363万元,增长31.9%,其中利润50652万元,增长39.2 %,亏损企业亏损额2926万元,下降10.9%。

表3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万元)表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9248万元,比上年增长20.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7%,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20622万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9531万元,增长43.2%。

全年城镇投资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68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82个。

全年城镇建设项目到位资金1489094万元,增长20.9%,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34024万元,国内贷款资金484003万元。

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48552万元,同比增长93.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54587万元,增长33.8%,其中:工业完成投资952879万元,增长33.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06392万元,增长55.2%,其中:交通运输业316199万元,增长1.07倍;水利管理业29446万元,增长72.5%;环境管理业20361万元,增长4.65倍;公共服务业投入明显增大,完成投资67662万元,增长27.5%;教育55160万元,增长1.08倍;文体28335万元,增长3.5倍。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回落。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0601万元,增长19.5%,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增速较去年回落了23.5个百分点。

其中:住宅投资188300万元,增长14.1%。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29万平方米,增长60.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1.5万平方米,增长0.4%;房屋竣工面积60.62万平方米,增长1.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94.2万平方米,增长61.6%;商品房销售额237977万元,增长58.2%。

年末房屋空置面积13.8万平方米,增长1倍。

其中:住宅空置面积5.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性用房空置面积8.38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招商引资城乡交流活跃,消费品市场繁荣旺盛。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984万元,增长24.3%。

分城乡看: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00712万元,增长28.3%;农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54272万元,增长17.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336779万元,增长27.7%;住宿和餐饮业118205万元,增长15.4%。

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30555万元,增长48.2%,其中:国有经济18963万元,增长62.8%;非公有经济424429万元,增长22.9%。

其中:私有经济384758万元,增长24.5%。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到位资金良好。

全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71个,其中:在建项目137个,筹建项目14个,完工项目20个。

招商引资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25亿元,省外到位资金110.9亿元,外资到位资金282万美元。

省外到位资金完成目标任务的118%,外资到位资金完成目标任务的141%。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形成,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

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815万吨,增长11.8%,公路货物周转量127486万吨公里,增长14.85%;公路客运量1616万人次,增长8.79%,公路旅客周转量114257万人公里,增长14.43%。

全年民航货邮运输量完成0.31万吨,增长82.7%,运输旅客221.77万人次,下降3.40%,运输航班10537架次,下降4.80%。

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147.9万元,增长11.06%。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560万元,下降5.5%,电信业务总量42587.9万元,增长12.9%。

全年订销报刊累计数1248万份,下降5.21%;函件159.22万件,下降23.83%;特快专递23.51万件,下降42.16%。

全年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9.7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2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2.64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68.8万户,增长15.8%。

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

至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79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13家,三星级宾馆51家;旅行社28家;A级旅游景点17家,其中:5 A级景点1家,4 A级景点5家;红色旅游基地1个。

全年旅游总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2.46亿元,同比增长26.84%,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71亿元,同比增长28.20%。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7%。

在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03%。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同比增长20.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