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2
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2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孔子讲学图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子的哪一教育思想?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在当时有何意义?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 ——《中国教育史讲 稿 》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 “德”教化百姓。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德”: 为政以德
思 想 核 心
(2)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
《论语》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 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
《论语》之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德”: 为政以德
思 想 核 心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 《论语》之 “德” 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 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 而众星共(拱)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答案:积极方面: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传统美 德) 消极方面: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保守,被后世统治者用于阶级压 迫的工具。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 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 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 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 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 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以 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反映了孔子 志向专一, 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 己的一生。
思考: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 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 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 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 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 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千成 就突出者72人) 2、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3、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五经)、 《乐》(失传)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 1 课 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 孔 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周游列国
但都遭到冷遇。 子 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时期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与
老 子
提示: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 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 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思 想 核 心
孔子食黍 一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 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 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 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地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 知道,但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来祭祀天地及 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而桃子 是较低贱的,祭祀时从来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 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 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 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 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A、“仁”的主要内容:
爱人 ,即体贴、关心、尊重别人。 B、实现“仁”的途径:
①遵循“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忠,推己及人的 肯定之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推己及人的否定之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恭、宽、信、敏、惠” (恭即庄重、自尊。宽 即宽厚,对他人宽厚,对自己严格。信即诚实,讲信 用,不说假话。敏即勤快、认真。惠即帮助他人。)
“礼”“克己复礼”
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克己复礼”体现了保守的一面
《论语》之
“礼”
“克己复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C、“仁”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统治者: “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要求统 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对普通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提倡广泛的 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 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后人概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 特点: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升华: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 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 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
(3)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
如何评价“礼” 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孔子关于“礼” 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 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 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 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 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 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人(今河南人) 。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补充:孔子之“庸”——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 中庸之道 (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 重要依据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历史影响
孔子
儒家
仁、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而远之 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在世 界文化史上有 重要影响
孔子曾经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并且 深受启发。过后,孔子向学生门赞 叹:老子好比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可见孔子对老子是心悦诚服的。
二、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生平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为何孔子会 得到如此尊 崇?
2008 年祭 孔大 典的 精彩 瞬间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和老子
孔子之生平
孔子( 公元前551—479 )是 春秋時代末期的思想家 , 政治 家 ,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者 .孔 子名丘 ,字仲尼 ,鲁国( 今山东 省曲阜)人 .提倡德治, 致力於 教育 ,并整理《诗》,《书》、 《礼》、《乐》《春秋》等古代 文献 .現存《论语》一书,是記 述孔子談話及思想的主要資料 . 明 代 孔 子 杏 壇 講 學 圖
--西汉(前206年-公元23年)--东汉(25-220年)--魏晋 南北朝(220-581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五代十国(907-979年)--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元朝(1206-1368年)--明朝 (1368-1644年)--清朝(1616-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