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件库全册古诗词课件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件库全册古诗词课件汇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走近作者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 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 分低落,满心委屈、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 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 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 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 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 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 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 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 ”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 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 与依恋。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 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 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 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 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 主观感情。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 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 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 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 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 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 ,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 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 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 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 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 何天涯飘零!
诗词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 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 沉重的悲凉之感。
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
愤慨,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
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
,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 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 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 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促先行,告 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 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和愤怒。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 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 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有《杜工 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 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 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 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 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 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 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 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 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 闷痛楚可以想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 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 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 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 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 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 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 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 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 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 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 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 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 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博大。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 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 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 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 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 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 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 ,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尾联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这幅
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
“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
息和感情色彩。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 ,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 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 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 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 叹喟。
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 ”“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 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 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 心的力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走近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 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
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
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
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
”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艺术特色
其诗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 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 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 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诗词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既本着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 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 惩亦无怨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
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 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 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 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 恰相符合。
诗词诵读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宅
走近作者
【刘长卿】字文房,汉 族,宣城(今属安徽) 人,唐代诗人。德宗建 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
写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 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 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 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 (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 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 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 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 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不仅望月 怀乡写出“忆”,就是 闻戍鼓,听雁声,见寒 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 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 有情。
课堂小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 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 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 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 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 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 醒的感觉。
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 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 情的真实记录。
诗词诵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 传来孤雁的哀鸣。
诗词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 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 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 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 片的核心。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 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 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 ,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后一个“爱上层 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 因果关系。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 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识愁”的这 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
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