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法制教育专题教育讲稿

小学法制教育专题教育讲稿

小学法制教育专题教育讲稿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一来到学校,就被同学们热爱祖国、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风貌所感染,仿佛也把我们带回了少年时代。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那么多母亲般的园丁精心的呵护和教育,你们是多么幸福啊!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接触过许多受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未成年受害人、以及因触犯法律而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未成年被告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对法律的漠视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因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而成为犯罪分子的猎物。

还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无动于衷、束手无策。

在这次讲课之前,我们曾设计过一份未成年人基本法律知识调查问卷,已由学校组织部分同学进行填写。

那么像调查问卷中提到的,张某因与继母不和而被父亲赶出家门,张某的父亲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而张某又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呢?下面,我将从民法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以下你们所享有的基本民事权利;再从刑法的角度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犯罪预防的问题。

希望通过讲解,能使你们从中找到答案。

在我国18周岁以下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我们从出生时起就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平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但是因为你们年龄小,心理和生理都不十分成熟,对有些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还认识不到,所以,有些权利虽然属于你们,但你们暂时还不能行使,而需要由你们的法定代理人(也就是你们的父母或其他成年的家长)代为行使。

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他们年龄和智力上能够理解的行为,比如:购买简单的文具、接受奖励和赠与等。

所以说,一、二、三年级和部分四年级的小同学,可千万别以为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就什么事都想去做。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法律上被称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也只能进行与他们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他们也无权进行,比如:与他人签订买卖房屋、机动车辆的合同、自己开办公司等。

前一阶段,我市就有三名未成年的初中生,异想天开地背着家长结伴跑到南方,想开一家小公司,先别说他们的本事有多大,单凭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一点,工商机关就不可能给他们办理营业执照。

未成年人享有哪些基本的民事权利呢?(一)被抚养的权利。

我们都知道抚养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义务。

那么不幸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父母因经济困难、身体有病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未成年人怎么办哪?我国《婚姻法》规定,遇到这种情况,未成年人年满18周岁的哥哥、姐姐如果有抚养能力的就应该抚养自己的弟弟、妹妹。

祖父母、外祖父母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并且有经济能力抚养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未成年人也可以要求他们支付生活费和教育费。

有的父母当孩子惹他们生气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现在同学们就应该知道了,父母的话只能是气话,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做了,就违法了。

也有的孩子不满父母的严厉管教,扬言要同父母断绝关系,这样的做法在法律上同样是行不通的,除了依法定程序,子女被他人收养外,父母与子女间的身份关系,是不能消除的。

所以说,张某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他的做法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张某可以向有关部门主张自己的权利,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二)接受教育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孩子,不分性别、民族和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在经济比较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让年满入学年龄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不可以让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如果有的家长因经济条件不好,或者孩子的成绩差而不让孩子继续读书,那么,未成年人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三)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

未成年人虽然年龄小,生活比较简单,但也有自己的隐私,法律同样保护你们的隐私。

个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及其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如:被他人收养的事实、身体的某些疾病等都属于个人隐私。

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都不可以随意拆看、毁弃、隐匿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不可以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四)拥有生命权、健康权和维护人格尊严的权利。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父母也不得以教育的名义随意打骂、甚至打伤、打死自己的孩子,老师也不能随意体罚未成年学生。

如果未成年人的人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侵犯,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出发点如何都是违法的,严重的还会触犯刑律。

但是父母和老师偶尔的轻微惩罚(我所指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未成年人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未成年人也不要小题大做。

(五)接受馈赠的权利。

接受别人的馈赠是存获利益的行为,不会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任何损害。

只要赠与人是想把其财物赠送给未成年人本人而不是给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家庭,则该财物是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

父母或其他人都不能将赠送物收归自己所有,赠与人或其他人也不能要求未成年人返还赠送的财物。

比如:逢年过节,长辈送给未成年人的压岁钱,就属于赠与的性质,这部分钱是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父母只能代管,不能随意处分。

(六)占有、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和继承权。

对依法属于未成年人的财产,未成年人有权占有、处分。

未成年人还可以依法继承父母的遗产,如果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未成年人还可以代已经去世的父母继承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这在法律上叫做“代位继承”。

有的被继承人财产比较多,就会立下遗嘱,分配自己的遗产。

如果他的法定继承人中有需要抚养的未成年人,则必须给该未成年人留下必要的分额,否则该遗嘱部分无效。

(七)肖像权、著作权和发明创造权。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享有肖像权,其照片、画像、雕像、录象、摄影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有的同学的照片被影楼贴在橱窗里展出或被营利性的刊物登载,如果未经我们的同意,也未支付一定的报酬,我们可以要求他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当然了,我们的名气没有明星那么大,在赔偿的数额上可不能狮子大开口。

未成年人还是其创作的文字、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享有著作权,包括发表、署名、修改、保护作品的完整性、使用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此外,未成年人对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同学们,你们的民事权利是不是很多呀?如果你们的权利受到侵犯了怎么办?会对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法律的帮助吗。

那么,我们的权利这么多,有没有用错的时候呢?当然有了。

比如:某位同学在课间玩耍时摔伤了手,爸爸就带着他来见校长,要求学校赔偿全部医药费。

可是校长认为,这位同学是自己摔伤的,与学校无关。

该同学的家长非常愤怒,与校长大吵大闹,最后还把学校告上了法院。

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这位同学是在课间与其他同学玩耍奔跑的过程中,自己不小心摔伤的,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并无过错,所以认为学校无责任,判决驳回了这位同学和其家长的诉讼请求。

在这个案例里,这位同学行使他的权利的时候,就有不当之处。

如果在课堂上,两位同学打起来了,老师没有及时的制止,而使某位同学受到伤害,那么,除了打人同学的家长要根据过错的大小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外,学校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同学们都听说过“犯罪”这个概念吧?那么什么是犯罪呢?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如果说这个概念太抽象的话,简单地理解,违法行为再向前发展,就是犯罪。

同样,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我国《刑法》也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

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那么是不是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当然不是。

一方面对未满14周岁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工读学校矫治、进行治安处罚等,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还要对因未成年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他从小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是很困难的,古人说的好“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同学们了解有关犯罪预防的知识。

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杜绝以下八种不良行为,就能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泥潭,也能有效的防止犯罪的侵袭。

(一)旷课和夜不归宿现象。

未成年人无故旷课,不仅家长很难掌握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学校也不能发挥其教育职能,在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这部分未成年人逐渐会走上犯罪道路。

如:在我们庭曾审理过的一起抢劫案中,六名被告人全部为未成年人,其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年仅为15岁。

他们经常一起逃学、旷课,在社会上游荡,出没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没有钱,就结伙在游戏厅、学校门口抢劫中、小学生财物。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竟然抢劫作案三十余起,抢劫的赃款全部由来玩游戏、上网等。

夜不归宿也是一种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袭击的对象。

而且未成年人社会经验少也容易上坏人的当。

如我们庭审理的赵海军杀人、强奸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被告人赵海军在我市的一网吧遇到初一的女学生,被害人孟某,当时的时间是凌晨1时许,赵上前与被害人搭话,向孟某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带孟某到附近的饭店吃饭,饭后将被害人拽至王三五河大坝,采用暴力手段将其强奸,惟恐被害人报案将其掐昏,扔到河中溺死。

虽然被告人已经被判处死刑,并已执行。

但对于被害人家属来讲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如果孟某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去网吧上网到很晚,如果面对被告人的诱惑不为所动,那么,惨案就不会在她的身上发生。

(二)携带管制刀具。

管制刀具包括:匕首、三棱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角尖刀等。

携带管制刀具容易滋生寻机闹事、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是产生恶性犯罪的原始起源。

在我庭审理的李某故意伤害一案中,被告人李某是我市一所中学的学生,因一天晚自习找卷子发出的声音过大而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后厮打在一起,被同学拉开后,二人又相约出去谈谈,李便将一把单刃尖刀带在身上出来。

由于话不投机,二人又厮打起来,李用尖刀向被害人胸部刺了一刀,然而就是这一刀,刺中了被害人的心脏,被害人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被害人在当晚死亡。

李某也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喜欢刀具呢?是不是也有的同学将刀具带在身上为防身呢?你们千万别有这种想法,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如果一时冲动酿成大错追悔莫及。

我们中级法院与教育周刊联合开办了校园维权栏目,每期将刊登一个案例以及法官寄语,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从中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危害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