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一):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然而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这天,我们务必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务必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自然界才会越来越完美,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谈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美不胜收,极目远眺,鸟在天上飞,人在绿中游。
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
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产生了以下粗浅的认识:非典给人们的启示爱护野生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2003年发生了一场突入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段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提心吊胆,谈非典色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他(她)们宝贵的生命。
非典来自动物传染似乎成为当今专家研究的共识,正是由于对超多野生动物的捕杀、食用,导致了非典的快速传播。
这给我们又敲响了警钟,爱护动物就等于爱护我们自我,爱护动物就等于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呢?总是那么奇怪的生活着,需要它、留恋它,却总又在改变它、宰杀它、破坏它,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也就自然想得多了。
儿时的记忆也总在脑子里回荡:小时候在村头的小河边洗衣、玩耍,到清清的小河里与鱼虾游戏快乐的情景总给我一丝留恋,然而,这美妙的风景线正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也许永远找不回来。
童年的记忆和故事时常讲给只有4岁的女儿听,女儿小小的心灵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给我们所带来的快乐中。
然而,此刻回老家,看到的小河已不是原先的样貌,河水不再那么清澈,河边堆放了凌乱不堪的垃圾,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见了往日的踪影,女儿也不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小时候与大自然共同生活的快乐,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一些失意。
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吧这句话我们已经喊了很久了,然而,当我们昂首蓝天、看看大地、思索海洋,我们给后人到底留下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呢?孩子们的书本里的蓝天上有鸟儿歌唱,大地上有绿树成荫,水面上有鸳鸯戏水、、、、、、,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我想,我们都不愿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空幻的梦。
生态一个沉重的话题据报道: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叫防风的中药材,一些人受利益驱使,不顾国家法律和当地政府的禁令,大肆乱挖,致使草原受到破坏。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警告,如果不尽快停止在草原上滥挖药材,10年后草原将会成为荒漠。
另据报道,百灵鸟每年以1000万只的速度递减,作为益鸟,百灵鸟以食草原害虫为主,一只百灵鸟一年能吃掉害虫3万余只,起着重要的调节草原生态平衡的作用。
近年来,在暴利的驱使下,百灵鸟不断遭到大规模盗猎。
由于乱捕滥猎,致使草原虫害连年不断。
有关专家说,捕杀百灵鸟的行为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不可否认,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辉煌业绩,但问题却相伴而来,掠夺性开发资源,致使环境恶化、水质污染、生态失衡。
生态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个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关系到人类长远发展的话题。
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建设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生态县乃至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无不体现着构建和谐社会当从环境抓起,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除草剂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索儿提时代的我,最喜欢春天,放学后和伙伴门一齐三五成群地提着小篮子去挖野菜,此刻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故乡的田野正是野菜蓬勃茂盛的时候。
荠菜顶着春寒钻出地面,苍茫大地透出片片新绿,我们把荠菜挖回家去,妈妈用新鲜的荠菜给我们烙煎饼吃,那特有的清香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此刻乡下普遍使用除草剂,青苗一露出地面,就喷洒一遍除草剂,于是一切野草、野菜、野花、野果便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农民们倒是不用向以前一样三铲三耥了,但是那些以前养育并且救助了我们先辈的野菜、野果也日渐稀少了,有的甚至永远消失了。
除草剂仅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带来的可能是我们身边无数种植物的灭绝。
一种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成为另一种甚至更多物种的随之消亡,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现代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互为依存,我们在应用一切现代科学成果之前,不能不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权衡利弊,慎重取舍,保护好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荣,和谐共处的关系,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鼓吹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于是人们砍树炼钢、劈山造田、易牧为耕、竭泽而渔、、、、、、,结果是葱郁的山川变成了秃岭,碧绿的草原变成了荒漠,洪水滔滔,沙尘滚滚,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样的教训还不足以使我们反省吗?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例如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减少了超多火力电站的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倒行逆施,不强行索取。
譬如,山林、湖泊是涵养水源、持续生态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就是倒行逆施,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还比如,海滩本来就是大海的领地,人们如果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海滩的生态,把那么多的村庄和旅游宾馆建在海滩,印度洋海啸能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吗?人类几千年的礼貌成果,抵不上大自然的一次震怒,许多湮没在黄沙厚土中的古代礼貌,诏告着人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大自然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务必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完美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此刻,放眼未来,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料(二):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就水利行业而言,就应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
针对讨论中的不一样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超多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个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必须影响。
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能够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世界四大礼貌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礼貌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礼貌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礼貌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礼貌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
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给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
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一样,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一样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酌关系,人依附于自然。
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透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
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潜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应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
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
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好处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此刻,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天和谐不一样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性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