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胶体分散系统
沉降电势和流动电势
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带电的分散 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 使底层与表面层之间产生电势差,这 就是沉降电势。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 滴的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势差,有时 会引发事故。 通常在油中加入有机电解质,增 加介质的电导,降低沉降电势。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布朗运动
1903年发明了超显 微镜,为研究布朗运动 提供了物质条件。 用超显微镜可以观察 到溶胶粒子不断地作不规 则“之”字形的运动 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 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加。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毛细管
电极 多孔膜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沉降电势和流动电势
在外力作用下,使液体流经毛细管或通过多孔塞, 液体介质由于流动而产生的电势差称为流动电势 。
处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作定向移动时,就会 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流动电势。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沉降电势和流动电势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溶胶的特性
(1)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的大小在10-9~10-7 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 不能透过半透膜,。 (2)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 结构复杂,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3)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 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 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布朗运动
1905年Einstein(爱因斯坦)等人才阐述了Brown 运动的本质。 认为Brown运动是分 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 和不同方向的力对胶体 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 由于受到的力不平衡,所以连续以不同方向、 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 当半径大于5 µm,Brown运动消失。
回主目录
胶粒的结构
AgNO3 (aq) + KI(aq) KNO 3 (aq) + AgI(溶胶 ) →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AgI)m n Ag+ (n-x)NO3–]x+ x NO3– 胶核 胶粒(带正电) 胶团(电中性)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电泳
带电胶粒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带相反电荷 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研究电泳的实验方法很多,根据溶胶的量和性 质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电泳仪。 如界面电泳仪,适用于溶胶量较大的系统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43; NaCl溶液 NaCl溶液 Fe(OH)3溶胶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章
第十四章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10.1 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10.2 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0.3 10.4 10.5 10.6 10.7 溶胶的电学性质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大分子概说 Donnan平衡 凝胶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10.8 纳米技术与应用简介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10.3 溶胶的电学性质
电动现象 (1) 因电而动 胶粒是带电的,而溶胶是电中性的,所以介质 所带的电荷刚好与胶粒的电荷相反。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带相反电荷电极的定向 移动称为电泳,介质向带相反电荷电极的定向移动 称为电渗。电泳和电渗是因电而动。 (2) 因动而产生电 带电胶粒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发生沉降而产生沉 降电势;带电的介质定向流动而产生流动电势。
当介质的流速很快时,有时会产生电火花。 在化工或石化工业中,若要用泵输送易燃的碳 氢化合物,一定要防止这类液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 过高的流动电势。 防止流动电势过高的方法是将这类输运管道接地 或在运送的有机液体中加入油溶性电解质,增 加介质的电导,降低流动电势。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影响聚沉的因素
1. 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促使胶粒 聚结。动画 2. 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4. 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光学性质
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 nm。 当光束通过分散系统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 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粒子大于入 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系统呈现混浊。 (2)当光束通过憎液溶胶时,由于胶粒直径 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 乳白色的光柱。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电渗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介质通过性物质作 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渗 。
实验表明:用滤纸、玻璃纤 维、粘土或三硫化二砷等作 为固体多孔膜时,则水会向 阴极移动,表明液相带正电; 若用Al2O3、BaCO3等物质作 电极 多孔膜时,水朝阳极迁移, 说明液相带负电。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沉降和沉降平衡
沉降: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 沉降: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 因受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 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 沉降 ⇐⇒ 扩散 真溶液 粗分散系统 胶体系统 √ √ ←平衡→ √ √ 分散相分布 均相 沉于底部 形成浓梯
沉降与布朗运动所产生的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沉降与布朗运动所产生的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与布朗运动所产生的扩散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光的散射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时,由于溶液十分均匀, 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
分散粒子尺寸——反射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 反射 分散粒子尺寸——散射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 散射 (可见光波长 400~ 760 nm;胶粒 1~ 100nm) ; 分散粒子尺寸——透射 入射光波长 > > 分散粒子尺寸 透射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粗分散体系(悬浊液、乳状液), > 100 nm 按分散相颗粒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溶胶) 1 ~ 100 nm , 分子或离子分散体系(真溶液) < 1 nm ,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丁铎尔现象
1869年 Tyndall(英国 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年 英国)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英国 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
丁铎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 尔效应:在暗室里, 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 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 光柱, 光柱,其中并有微粒闪烁 。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沉降和沉降平衡
溶胶的胶粒一方面受到重 力吸引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 扩散作用促使浓度趋于均一。 当这两种效应相反的力相 等时,粒子的分布达到平衡, 粒子的浓度随高度不同有一定 的梯度,如图所示。 这种平衡称为沉降平衡。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胶粒的结构
AgNO3 (aq) + KI(aq) KNO3 (aq) + AgI(溶胶) →
过量的 KI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
胶团的图示式: 胶核 胶粒 胶团
[(AgI)m n I – (n-x)K+]x– xK+
胶核 胶粒(带负电) 胶团(电中性)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10.1 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所构成的系统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d phase) 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dispersing 云: 水分散在空气中 牛奶:乳脂分散在水中 珍珠:水分散在蛋白质中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胶粒的结构
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 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 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 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 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 荷的胶粒; 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I=
24π A ν V
2 2
2
λ
4
n −n ( ) n + 2n
2 1 2 1
2 2 2 2 2
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 射光波长越短,散射越显著。所以可见光中,蓝、 紫色光散射作用强。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瑞利公式
从Rayleigh 散射定律可以解释: 为何当用白光照射溶胶时,正面和侧面看 到的光的颜色不一样 危险讯号为何要用红色 晴天的天空为何呈蓝色 早霞和晚霞为何特别绚丽等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章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丁铎尔现象
实验表明:各种分散体系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实验表明:各种分散体系都具有丁达尔效应,但溶胶体 系的丁铎尔效应最显著,故此效应是区别溶胶、 系的丁铎尔效应最显著,故此效应是区别溶胶、真溶液 和悬浮体最简单而灵敏的方法。 和悬浮体最简单而灵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