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国古代家书文化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

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

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臵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内容大多积极向善,皆可入书。

父兄们总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

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文学、婚姻、情爱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B.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但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C.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D.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B.‚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C.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

或希望子孙读书求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申后于是采用了一个宫女之计。

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家书‛是书信的一种,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D.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定要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4分)杭州巷10号夏阳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

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

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

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

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

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

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

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

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

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

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

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

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

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

难以臵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

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曰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

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老太太说:‚现在知遒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

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

买卖做大了,賺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臵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

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

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

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宫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

‛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

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臵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

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徹微发酵。

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

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

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

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

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主任沉默不语。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臵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5.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分)材料一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

这次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共享单车的起源。

现今,共享单车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发展得都不尽相同。

有数据显示,西雅图市的斜坡道路是该计划夭折的重要因素;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又比如,巴塞罗那的Bicing每年赤字竟高达1200万美元,与Bicing同属难兄难弟的还有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与众不同的是,法国成了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共享单车项目的国家。

最为著名的案例应数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当然,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通过与德高广告公司合作。

(摘编自《共享单车在中国很火热在欧美日子并不好过》,新浪综合,2017-03-22)材料二只有共享的旗臶,没有共治的思路,‚骑得更远‛只会是一句口号。

从媒体报道来看,共享单车的管理涉及到两个职能部门,交通部门大多持开放心态,城管部门大多是谨慎口吻。

共享单车的管理乱局,其实也是新的‚公地困局‛。

反正道路是公共资源,企业可以乱投放,骑者照样乱停靠。

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管理上,大家,包括骑行者,也应该为文明骑行做些什么。

要共享,得共治。

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商报评:如何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深圳新闻网,2017-3-23)材料三近日,深圳蛇口湾厦山公园出入口,出现了大批被人为破坏的共享单车。

面对堆积成山的共享单车,从事此领域的企业,显然难逃其责。

无论是提供共享单车的企业、参与享受共享单车便利的个人,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面对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享单车,反思的视野目前尚停留在那辆街头的单车上,倘若承认我们共享的不只是一辆单车,而是一种社会运转的思维,那么就需要将反思的视野放得再宽阔一些,去关注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信任、规则与秩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