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历史媒介技术变化的历史

新媒体历史媒介技术变化的历史


三种常见的因果思维定势:
线性因果观 一元因果观 结构因果观

二、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

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应当是发明者、技术、经济、社会 文化的综合作用。也是普遍必然性和突发因素的结合。
麦奎尔:媒介形态变化的四要素




第一是技术 任何媒介形态的变化首先是技术的进步 。eg: 烽火、信 鸽、旗语、电磁波、数字技术…… 第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先进的技术常常先在政治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应用。 同时,商业需要和文化习惯也会对媒介形态产生促进或阻碍 作用 第三是人类的某种功能或需要 eg: 传播的传递观:口耳相传和现代媒介 传播的仪式观:网络游戏、卡拉OK 第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走向融合的媒介技术

所有的传播媒介都将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得到融合。 新的媒介技术还将不断涌现,并最终将构成一种媒介环境。 “媒介”将被视为一种包容性的术语。
三、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



(一)语言 大约10万年前出现的语言,构成了智人和古人的分界标志, 从此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语言作为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繁衍出人的认知能力,并构成一切传播之基础 但这种以听觉为基础的传播只能在空间距离很小的范围内 “在场”传播,这就注定了口语社会是封闭的家族部落。

认为媒介技术变化为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西方文化中人 类知识不断发展的成果之一。 个案:有声电影的产生 1906年,扩音电子设备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的拍摄技术问世,拍摄时采用两种 感光胶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音,然后合成制成影 片拷贝。 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1936年无声电影告别历史。


(二)文字 大约5000年前出现的文字,打破了原有口语社会的秩序。 第一、文字的使用能力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知识垄断, 强化了等级性极强的线性权力链在漫长的年代里占统治地位 第二、文字使人类由听觉传播转变为视觉传播,理性逻辑、 抽象思维得以发展,成为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前提条件

更详细的解释:





美国学者罗杰· 菲德勒认为,媒介技术变化通常是社会的需 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间接相互复杂 作用促成的。他认为媒介技术变化会遵循六大原则: (1)共同生存原则 (2)连接过去原则 (3)增值原则 (4)进化原则 (5)机遇和需要原则 (6)延时原则(一项技术的产生到最后普及一般有30年)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技术论的局限:


技术论很多时候并不符合媒介变化的真实历史,很多时候技 术条件已经成熟,但却没有应用到媒介上。 例如,有声电影技术早已成熟,但由于无声电影放映有利可 图,当时的美国电影公司不愿投入成本进行技术开发。
3、经济论:






经济论认为,商业组织及其经济活动才是技术变化的真正原 因。 个案:华纳公司与有声电影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华纳公司还只是一个小摄影棚,无法和 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竞争。 为了摆脱困境,华纳公司购买了无线电台,从而掌握了录音 技术。并开发出大量有声电影短片,受到热烈欢迎。 其他大型电影公司不得不同样采用有声电影技术,但经过商 议,采用了当时最昂贵的技术标准。 后来,华纳公司也采用了这一技术标准。
二战以后,电视技术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电子设备生产能力急剧扩张,战争 结束以后,当时的无线电市场已经饱和。制造商急切需要寻 找的家用电器市场。 美国的经济完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型,利用电视做广告的 条件具备了。 婴儿潮的一代降临/核心家庭产生。

局限:容易陷入结构功能主义的思维定势中
技术发明=普及应用
古登堡机械 印刷18世纪
电子传媒 19~20世纪
媒体技术发明史
摄影和电影 1839~1910 激光照排 1980年 21世纪 数字媒体…
电视和广播
为什么媒介技术会发生变化?
四种主要解释: 天才论 技术论 经济论 社会文化论

1、天才论:




认为媒介技术的变化是因为某些“天才”,通常是科学家和 工程师的贡献。 个案:电影投影技术的产生 1824年,英国人佩特· 罗格特从理论上解释了投影原理:视 觉停留现象。 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底片,用化学药剂浸纸取代 了玻璃底板。随后赛璐珞胶片发明。 1888年伊士曼发明照相机 1892年爱迪生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做了第一次公开电影表演
经济论的局限:



媒介技术变化并不完全由商业公司掌控,还有很多经济之外 的因素影响着其发展。 经济论的一个明显局限是:没有考虑社会文化,或者说受众 的需求对媒介技术的影响。这也是其他两种决定论的局限。 例:FCC对美国广播电台的影响
4、社会文化论:




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 个案:电视技术实验。 美国无线电生产厂家对电视技术不感兴趣,因为收音机等电 子设备足够赚钱。 当时的工薪阶层刚刚兴起,购买力有限,买不起电视机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消费经济不发达,没有广告市场。
天才论的局限



只能告诉我们一项媒介技术何时产生,不能告诉我们为何产 生。 很多媒介技术是集体发明的成果,并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天才 创造。发明家之所以强调自己的创造,很大原因是现代专利 制度所需。 “天才论”的另一个局限是:潜在地把媒介技术变化看作是 偶然、突变的因素造成的。
2、技术论



(三)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是工业化的开始。 使人类可能从口语范围内的群体的忠诚,转变为对抽象的 “国家”、“民族”的忠诚,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打破了中世纪极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第一次造成了信息向 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


(四)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的高渗透性,使得它对社会结构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电子技术有瓦解传统社会结构的身份的可能 Eg: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相分离的发明 电话打破了个体间社会距离的规则 电视将不同身份的人带到相同场景之中 网络提供了隐去身份交流的空间
第三讲 新媒体历史(上): 媒介技术的历史
一、媒介技术的历史 二、媒介技术变化的原因 三、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
李洋
一、媒介技术的历史



思考三个问题: (1)科学和技术是一回事吗?技术怎样才算是被“发明” 了? (2)为什么媒介技术会发生变化? (3)媒介技术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龟甲青铜竹简 殷商到秦汉 纸张发明东汉 末年公元150 纸张使用 盛唐公元500年 活字印刷 宋代公元1100年
第二、多数电子技术是作为共享的平台而存在的,用以满足 最大多数的人同时获取讯息的需要 Eg: 很多学者批评电子媒介的原因并不是来自媒介内容本身, 而是来自于电子媒介这种技术,因为它将内容传播给了所有 人
第三、多数电子技术将人类的后台行为推向了前台,让私密 行为和公共行为界限变得模糊 Eg:“空间”的消失


第四、电子技术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Eg: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卡通化 媒介化的社会运动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 式,使得传播倾向于强调持续关系,成为一种“延缓的在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