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剑法大全」中之练剑要诀部分剑法述要
剑道之道。
全凭乎神。
神足而道成。
练精化气。
练气化神。
神练成道。
剑神合一。
是近道矣。
武当剑法。
外兼各家拳术之长。
内练阴阳中和之气。
习此道者。
当以无漏为先。
保精养气。
宁神抱一。
同时学习内家拳为之基础。
基础概立。
然后练习剑法。
方得事半功倍。
盖使剑亦如使拳。
不外意气为君。
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
是故令其闪展腾拿之轻灵便捷。
则有如八卦拳。
其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
松腰活腕。
气沉丹田。
力由脊发。
则有如太极拳。
而其出剑之精神。
勇往直前。
如矢赴的。
敌剑未动。
我剑已到。
则又如形意拳也。
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
大别为十三势。
以十三字名之。
即抽提带格。
击刺点崩。
搅压劈截冼。
亦似太极拳之□履挤按。
采列肘靠。
前后进退。
左顾右盼。
中定也。
此外另有舞剑。
未有定式非到剑术纯妙不能学习。
非口授面传。
不能领会。
练剑之基本
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皿步法
练剑歌
头脑心眼如司令。
手足腰胯如部曲。
内劲仓库丹田是。
精气神胆须充足。
内外功夫勤修练。
身剑合一方成道。
(注)丹田譬犹仓库。
蓄内劲之所也。
身剑合一者。
剑恍如其人肢体一部。
凡其人之内劲能直贯注剑锋。
则其锋不可犯也。
心空歌
歌曰。
手心空。
使剑活。
足心空。
行步捷。
顶心空。
心眼一。
练剑之精神
一胆力。
二内劲。
三迅速。
皿沉着。
剑法之基本。
外皿要也。
剑法之精神。
内皿要
也。
内外精练。
庶乎近焉。
(注) 内劲云示与变劲拙力不同。
但无悠久之功夫。
无
正确之教练。
无持久之毅力。
决无成绩可言。
是练剑者长习内家拳以蓄内劲。
内劲
之云其所由来者渐。
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用剑之要诀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眼神)。
彼微动我先动(手法)。
动则变(身法)。
变则著矣(步法
)。
此皿句皆在一个字行之。
所为一寸匕。
所谓险中险(胆力)。
即剑不离手(迅速)。
手不着剑是也(沉着)。
(注)剑为短兵器中之王。
三面皆刃。
故其用泠与单刀迥异。
时下流行之剑法大率励入刀法。
虽剑光耀目。
实类花刀。
不足称也。
全文完
【注:文述的武当内家对手剑法谱乃浮山圆虚道人传授李景林(李晨芳将军?)之武
当剑法,有异一般剑法套路。
全文由濮冰如(濮玉?),乃李先生第二代传人于55年
前手抄纪录而成,现经其师弟余仁霖先生整理公开发表于北京「武魂」杂志。
文章
内容与另一古藉「武当剑法大全」内容大致相同,该书乃由诸季亭记录李晨芳将军
口述剑法心德辑录而成。
如经考据,则此种武当剑法可能是失传了的实战剑法,武
术爱好者应珍惜之及加以整理研究,其中剑理尤为重要】
据目前所发现的有关武当内家剑术之源流,较完整的是第9代宋唯一大师在1922年撰写的《武当剑术》。
从其撰写的“武当丹派剑术系谱序”所载,张三丰传剑于张松溪后列为丹派内家剑术第一代,前9代剑术传人均为单传,未能突破门派的观念。
然而到了第10代传人———李景林(1884~1931)之手,才开始广收弟子,将这套剑术广为传播。
王恩盛老人介绍,这种广为传播也并不是全民皆会的意思,只是李景林没有前面宗师那样保守,加之李是军人,并做过当年“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所以他的许多弟子都学了这套剑法。
据王恩盛介绍,李景林少年师从武当宋唯一大师,对武当剑术造诣极深。
在东北的奉军中任职时,就
有“神剑手李景林”的雅号,是闻名全国的武术家兼军事将领。
李景林任奉军混成旅旅长时,将武术用于军事训练,对骑兵规定要“斩劈活靶及活靶反击”的实战军训。
又在军队里建立武术队,帮助训练士兵的素质和格斗本领。
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后进行整训,李景林出任奉军整编第一师师长。
部队移驻辽宁北镇县,下属的营长丁齐锐部驻正安堡,丁偕家属借住民房,发现主人宋唯一是剑侠,立即将此情报告师部。
李景林得知自己少年时的老师就在眼前,真是喜从天降,立即带领身边的四大亲随弟子郭宪三、杨奎山、林志远及黄敬义到正安拜见并迎接老师。
此后,李景林在军务繁忙中挤时间继续向宋老师求教,宋唯一不但倾心传授了他武当剑术精髓,还将自己所著的《武当剑谱》、《剑形八卦掌谱》、《道家修道录》送给了李景林。
3年后,李景林再次聘请宋唯一到天津传授剑术,从而使李景林在武当剑术上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
1928年成立“中央国术馆”时,李景林出任副馆长,又传授了许多弟子。
1930年,山东国术馆创建以后,李景林大力普及推广根据武当剑单练套路创编的有实用价值的多种对练剑法套路,如“武当对剑”、“活步对剑”、“散剑法”等,对武当剑术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景林有很多门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当代武坛名宿和武当剑术家。
王恩盛的老师、孟晓峰先生与李景林为旧时相识,亦师亦友,在济南向李景林学得此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