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现实情境中“转识成智”——“认识百分数”教学实践与思考沈俊(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一、课前思考百分数与小学阶段其它概念有较强关联,比如:百分数可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它与分数有千丝万缕的牵连;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和百分比,它可以写成后项是100的两数之比,与除法也甚有关系;百分数与整数、小数也可以进行互化;百分数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农业生产、人工智能、信息统计、银行储蓄等领域里也多有应用……如何在初始课就能使学生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百分数,激活原有经验,促进知识联结,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是值得教师用心揣摩的一件事。
1.学习需求。
百分数与分数,一字之差,关系密切,既然已经学习过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这是本节课的“大问题”。
如何联系现实生活,对接已有经验,激发学习需求,并在新课学习过程中体悟到百分数的价值意义与不可或缺性,需要教师在情境设计和材料选择上下功夫。
2.情境设计。
苏教版设计的情境是“比较三场比赛的投篮命中率”;北师大版选取的是“比较三个足球队员罚点球的命中率”情境;浙教版采用“强强三次套圈哪次套得准”来引入新课;人教版则是从“生活中的三种百分数”导入新课。
前三种版本教学情境的共性在于“为了方便比较,把三个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数。
我们不得不存疑:现实生活中怎么有这么巧的事呢?显然是为了便于学生进入学习,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改造”。
如何设计一种情境,既贴近现实,能承载相关知识点,又能折射出生活的复杂性?3.材料选择。
学习材料既要来源实际,有生活味;又要超越生活,有数学味。
鲜活的学习材料能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因此,除了提供常见的“果汁含量”“衣服纤维”“优秀率”等涉及百分数的实例外,还要适当选取能拓宽视野、激励成长的学习材料,使“转识成智”成为可能。
二、课堂践行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四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学习百分数的需求,理解其意义,会读、写百分数。
2.在比较归纳中,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增强数感,提升比较与辨析、抽象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沟通百分数、分数和比的联系。
教学过程:㈠师生谈话引入百分数师:知道今天学什么吗?百分数。
重要的事情——读三遍!看到这个课题,你有问题和想法吗?生: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适时板书:意义、作用、特点、关系。
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会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厉害!(分析: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与百分数相关的问题。
教师倾听,稍加凝练,即可板书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在此任务驱动模式下,学习方向明晰,为学生后面提出“好问题”做好铺垫。
)㈡近视情境中的百分数1.化成分母是100 的分数,好比较。
师:哪个班级近视得比较厉害?你是怎样比的?(课件呈现如下)生:只知道近视人数9人和8人,不知道班级总人数,不好比。
(课件呈现如下)生:用近视人数除以总人数,三⑴班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4 ,三⑵班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5 ,14 >15,所以三⑴班近视得比较厉害。
(课件呈现如下)生:增加了一个班可以这样比:三⑴班的14 =25100 ;三⑵班的15 =20100;四⑴班1250 =24100。
可以发现还是三⑴班近视得比较厉害。
(分析:带着“哪个班近视得比较厉害”的任务,由“不好比”到“用分数比”,再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任务渐趋复杂,思维慢慢进阶。
)2.初步了解百分数在近视情境中的意义。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通常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分别记录成25%、20%和24%,它们都叫百分数。
请同学们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百分数。
师:20%表示什么意义?生:表示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20%。
教师追问其意义:当班级人数是40人时,近视人数是8人;当人数是20人,近视人数4人;当班级人数是100人时,近视人数是20人……明确:⑴百分数在这里表示“近视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指代具体量的多少。
(分析:给出百分数描述性的定义没问题,关键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其意义。
教师在追问20%的意义时,适时进行变式,使学生明白:当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某个百分数时,班级总人数发生变化,近视人数也随之发生变化。
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在复杂现实情境里进一步认识百分数。
师:刚才我们只对三个班的近视情况进行了统计,是为了建构一种数学模型。
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现在如下的八个班中(课件呈现下图中的前3列)比较“哪个班近视得比较厉害”,在小组里讨论,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人们可能会怎样解决?生:公分母很难找;计算量很大;很繁琐……生: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比较。
生:仍然用百分数比较大小(可以是近似的)。
师:方法总比困难多!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课件呈现下图第4列的百分数)。
读一读这些百分数,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问:为什么百分号前面出现了小数?生答:那是因为分子除以分母的商是三位小数,或者除不尽时保留了三位小数。
生问: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千分数”吗?师:问得真好!不仅有“千分数”,还有“十分数”呢!我们来看:常用“成数”来表示农作物收成的变化情况。
“一成”是十分之一,“三成五”是十分之三点五。
你会用百分数来表示吗?“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其使用方法和百分数一致,符号“‰”。
1‰=11000。
你会用百分数表示吗?师:不管是百分数、“十分数”还是千分数,它们都是用来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由上面的统计和分析,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生:六年级两个班近视情况比较严重,大家在看书学习时需要注意用眼卫生。
生:高年级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作业比较多。
老师,能不能少点作业呢?(分析:比较八个班的近视情况,就建构了一个相对复杂现实的情境,使学习有了更大的挑战,也显得贴合实际,比较自然。
学习伙伴之间相互提问、协助、归纳、提升,知识学习水到渠成,情感熏陶随时发生。
百分数原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知识,它在统计和比较时发挥巨大的作用。
千分数与“十分数”的呈现,又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知。
)4.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
师: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数又可以称作“近视率”。
生活中有这样的“率”吗?生:优秀率、及格率、出勤率、成活率……师:你知道百分数为什么又叫作“百分比”吗?生:百分数可以写成两个量相比的形式,比如20%可以表示20:100。
师:不管是百分“数”、百分“比”还是百分“率”,它们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说说你对百分数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生活中有百分数的应用吗?(分析:教材上的文本“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在这里得到了简明地阐释,使“数”“比”“率”三个名词在具体情境中得以有效联结,一齐指向关系性的共通点。
)㈢现实生活中的百分数1.学生说说自带的百分数的意义:倾听,提问,交流。
2.教师带来的百分数。
⑴请一学生,请学生目测,用百分数表示学生与教师身高之间的关系——约是教师身高的80%。
教师描述:随着学生长高,逐渐引出99%,100%和125%(如右图)。
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超过100的数。
指出:百分数除了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单独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每个人都会对切身相关的问题投入更多的注意。
在教学现场与孩子比身高,与全班学生互动,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知识点也自然渗透:百分号前面除了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等于或大于100的数。
)⑵青岛啤酒的酒精度是4%,张裕干红的酒精度是15%,茅台的酒精度是53%。
请用百格图表示每种酒的酒精度(如下图)。
师:瓶、杯、桶里的“张裕干红”是同一品种,请问,它们的酒精度相同吗?那为什么一般喝一杯不会醉,而喝不了一桶呢?生:把一瓶“张裕干红”(750毫升)喝完,才有15%的酒精(到底是多少毫升酒精,我们得算一算);喝一小杯的话,酒精量更少;如果把一桶全喝完,喝到肚子里面的酒精量就会很多啦!师:老师要参加同学会应酬,有什么建议给我?生:老师,要注意保重身体,少喝点酒!生:如果不得不喝,建议就喝点啤酒吧!生:听说红酒比较好,还是喝点红酒。
总之,要少喝点!(分析:一个好的情境,既承载了相关知识的练习与巩固,又能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教学,也是良好关系的呈现。
)⑶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100,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00。
若合唱队有50人,今天有1人请假,合唱队的出勤率是()。
A.1%B.49%C.99%D.98%⑷再来说说你对百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了?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学习了分数后,还要学习百分数呢?我们可以在下面练习中加以体会。
下面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分析: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认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可避免枯燥地说教与强调。
)㈤学习小结师:新课即将结束,有问题吗?选一个话题用百分数说一说:1.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度;2.对沈老师上课的满意度。
生:我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度用100%来表示。
因为我觉得都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开心!生:我对沈老师上课的满意度用99%来表示。
因为凡事不能太圆满了,不能骄傲!师(与孩子握手拥抱):收到!绝对不骄傲,还要继续努力!(分析:两个话题,既与知识学习相关,又与学习个体相关;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自我评价,又随之渗透了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
)㈥板书设计三、课后反思学习者认知经验的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转识成智”的关键。
情境活动本身并非目的,得到一致性的答案并非教学的高阶追求。
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发个体的深层兴趣,把学习者推向学科根本性问题,而不是满足于维持一种只在活动期间占据其思维的浅层兴趣。
1.情境的复杂现实性。
学习者可以在设计好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但是这样会剥夺其面临复杂现实问题的困惑与纠结,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日本学者佐藤学说:“倘若内容过于平易,是不能创造性地展开思维能力的教育的。
以低级的思维处理高层次的内容是可能的,但以低层次的内容培养高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学情境设计,往往是为了迎合新知识点的呈现,掐头断尾,更弦易辙,与生活剥离,人为地降低难度,挤干了其既有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学习者在其中只能获得干巴巴的知识,智慧却难以生长。
线性简单地将每个知识点串接起来,并不是知识的全貌。
知识不是时间与量的叠加,知识也不等于智慧,它需要生长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中,在实践中转化为智慧,即“转识成智”。
本案例中,“近视情境”来源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数据经过调查统计,具有一定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