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保国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李保国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李保国先进事迹典型材料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李保国真的走了?!跟邢台市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通完最后一个电话,他只睡了两个小时——就再没醒来。

他的手机还是响铃不断——那些还想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的太行山老乡们不知道,那热情又利落的声音,他们已再也不能听见。

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批改的学生作业依然静静摊开——然而,它们都等不到了,等不到那个见缝插针的人了,等不到那个字斟句酌的人了,等不到那个出了名严格的人再来了……一定是他太累了,想歇歇。

是的,他是该歇一歇了。

他来不及告别,就把一身疲惫和劳累抛却,匆匆而去,未曾留下半句话。

2016年4月10日凌晨,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姹紫嫣红的春花依旧,而李保国却悄悄地走了。

他又去看他难以割舍的太行山了,他又去看那漫山遍野的果园了,他又去看他相濡以沫的老区乡亲们了……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

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

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

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他生就一副朴实之相,纵使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

一“你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你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

”2015年12月16日晚,“燕赵楷模发布厅”节目在河北电视台现场录制,主持人采访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后,用充满深情的声音,宣读了以上颁奖词。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登台为他献花并颁奖。

台下观众被他的事迹感动,掌声雷鸣般响彻演播大厅。

现场熟悉李保国的人却有点诧异:“李保国咋变了模样?”原来,一向穿着随意、不注重打扮的李保国,今天却像“大姑娘上轿”一样好好打扮了一番。

他刮净胡子,理了发,还穿着一件崭新的白衬衣,那是录像前一天晚上妻子郭素萍临时给他买的。

这么多年,李保国身上常穿的都是劳保迷彩服和那件破旧的深灰色大袄,最好的衣服也只是一件红色运动服。

李保国诙谐地说:“俺本来脸就黑,再穿件白衬衣,岂不显得脸更黑!”导演为了追求录制效果,希望李保国最好能系上一条领带,被他拒绝了:“系那玩意儿干啥?束缚得很,纯属多余!”他坚持还是不系为好,自然而然。

导演终是拗不过他。

在日常生活中,李保国就是这样一位不注重仪表,甚至偶尔显得有些邋遢的人。

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他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走在农业科技的最前沿,引领着农业林业发展的最新潮流。

正是这两点颇具意味的反差,让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称呼他“农民教授”。

二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

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

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

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

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

”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

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

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

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

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

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

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

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

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

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

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三2015年12月10日傍晚,常年在外奔波的李保国风尘仆仆回到家中,他兴奋地抱起小孙子亲吻时,却被一声“你是爷爷吗?”的生分质疑击痛心房,这个硬汉落泪了。

想起孙子那皱起的眉头,紧绷的小脸,稚嫩的童声,李保国心里横竖不是滋味,双眸噙满愧疚。

“我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

没有老伴和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啥也干不成!”当年从邢台山区回保定看望孩子和老人,至少要赶3个小时的汽车,再转乘7个小时的火车,经过10个小时的辗转颠簸才能到家。

因路途遥远,工作太忙,李保国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1983年李保国在前南峪村搞小流域治理时,儿子李东奇刚满一岁。

在后来的日子里,前南峪人给李东奇起了个小名就叫“小流域”。

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却真的变成了这里地道的山里娃,一张嘴满口流利的山根话。

为了绿山富民,李保国为山区付出越多,亏欠家里的也就越来越多。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也在河北农大工作,当年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每每谈到跟着李保国辗转迁居于山区各地的经历时,郭素萍总不免生出诸多感慨。

她说当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老母亲,母亲岁数大了,需要照顾,可李保国工作起来不要命,也同样需要照顾。

不得已,她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让老母亲和“小流域”跟上自己,同李保国一起到山里居住。

可这一住就是4年多。

郭素萍常常跟着李保国一起在山里奔波,每天忙碌不停,经常过午贪黑,错过饭点。

疲劳和困倦常在此时结伴袭来,李保国走上车朝座椅上一靠,“呼噜”一觉,哪里还顾得吃东西。

郭素萍有时也顾不得吃饭,但始终不曾忘记叮嘱丈夫吃药。

去年冬季,李保国再次来到前南峪村指导果农剪枝。

午饭后,他来到一处高坡,指着山脚下那排破旧低矮的石板房说:“这是当年我们住的地方,这些房子过去都是村子里喂牲口的地方,老百姓都没住过。

可我为了让乡亲们信任我,就住在这里。

”李保国边说边凝望着坡底。

“你还别说,这些房子说不定以后还真成文物了呢!”李保国呵呵地笑出声来,笑得很爽朗。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黝黑的脸庞显得格外清朗。

四李保国近年常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喝不愁——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到最后我都得到了。

我相信,你只要干点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李保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淡泊名利,安于奉献;一心干事,别无杂念。

有人曾问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杨双牛说:“许多人都问过我这同一个问题,都觉得我不给李老师钱,他就不会这么卖力地在村里搞服务。

”“其实,李老师根本不缺钱,但他又没钱!他在岗底搞技术服务,不仅有课题经费,还有项目经费,少则几万、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可这钱一分也不属于他个人,一分一厘都要用到科研课题和扶贫正道上。

”杨双牛十分了解李保国,对于别人的误会和诘问,他感觉有些不解和气愤。

李保国与杨双牛也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我李保国在课题和项目资金上绝对是个‘铁公鸡’。

钱经我手不假,我只是个‘过路财神’。

凡经我手的课题费、项目费,谁要想打歪主意,没门!”事实就是如此,他无论在哪里搞服务,既不拿工资,也不占股份,不但自己不挣钱,有时还倒贴经费。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

”李保国说。

当年在岗底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时,多数老百姓起初并不买账。

“很好的苹果套个袋子,不透气不着光,烂了咋办?”果农有顾虑,李保国不争辩,他赔着钱给技术打包票,自己拿出5万元买了30多万个苹果袋,开始在农民果园搞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