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
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
篆刻是什么呢?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
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起源与发展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
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
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
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
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
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1、商代篆刻印章始于商代,是根据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为证。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 年历史。
(约公元前16-11世纪)。
(图1)经董作宾、徐中舒、于省吾、容庚、胡厚宣等专家考证,定为殷商时代玺印。
沙孟海在他的《印学史》中对这三件铜玺提出异议:“如定为商代作品,还缺乏科学根据,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层中从来不曾发现过一件玺印。
三玺的出土情况不详,很可能出自上层堆积中,我们为对历史负责,暂不肯定它的时代。
”沙孟海还认为在殷商文字中:“甲骨文中还没有‘印’字,也没有‘玺’的初形‘木’字。
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
”(《印学史》)王廷洽在《中国印章史》中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了安阳出土的三枚铜玺,可信为商代晚期用于烙印奴隶脸面的铜玺。
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虽未见‘玺’字,但甲骨文中有‘印’字(见《乙》143、100,《佚》674),而且印、抑同形,像人跪受烙印之形。
”王廷洽在商代青铜器上找到与安阳铜玺,印文相同的图文来印证(如图2)。
这一确凿的论证,断定了安阳铜玺就是商代玺印。
王廷洽这一新的考古成果最令人信服。
陈松长在《玺印鉴赏》对这三玺考证记载比较详实“李学勤先生根据台湾出版的《故宫铜器图录》中的珍本与《商周金文录遗》中一件铜斝的铭文和《商周彝器通考》中的小臣邑斝和甘肃灵台白草坡1号墓的父辛斝,陕西岐山樊村的亚邲其斝等形制进行研究,认为该玺不可能是伪品,而确实是商末之物。
”陈松长在《玺印鉴赏》中这段文字出自《中国文物报》(1992 年7月26日第3版)。
笔者从商代“我方鼎器铭”中找到,从铭文的最后有一方亚字形框内有一个“若”字,形式类似书法作品落款的印章,与(图1)的亚字形印章的边框形式相同(如图3)。
由此而知,王廷洽、李学勤两位先生的考证,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印章始于商代。
2、西周篆刻西周时期印章(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迄今未见有出土,为何笔者要在这里单独来谈西周篆刻呢?按规律而论,在商代出现了印章,在西周也应该有印章,这虽是一种推测。
但据西周时期的典藉《周礼》司市记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掌市》载:“货贿用玺节”。
司市是指周代管理市场官员。
周人进入市场从事贸易,就必须持有司市颁发的玺节。
虽然西周印章没有出土实物,但从陶器的铭文可以看到西周时代玺印的痕迹。
王廷洽在《中国印章史》记载:“其一为‘令作埙’(如图4),二为‘令同乐作太宰埙’(如图5),三为‘圉作埙’(如图6),尤其是图6,反映出‘圉作埙’系用玺抑印在陶埙土坯上的,一部分玺的器物边痕保留在陶埙上。
高明先生《古陶文汇编》断为西周陶文是十分正确的。
”由此而断西周已有印章,只是尚未发现西周印章的实物。
我们只能通过典籍和陶片来推断。
希望在今后的古考工作中一定会发现西周篆刻印章的实物。
3、春秋篆刻春秋时代印章(公元前770-476年)我们所能见到的实物资料还很少。
春秋时期有玺印这是毫无疑问的。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而在《国语?鲁语下》也记载了这件事。
说明在春秋时期的国君和官员以玺印来证明其身份。
目前我们能看到确凿的玺印实物不多。
据阮宗华著《印章篆刻艺术欣赏》载:“古文字学家王献唐曾经在他所收藏的五百方古玺中,从古文字学角度考证出两方春秋古玺。
一方阴文官玺‘昏賹’,另一方是阳文私玺‘ 疲’(如图7)”王伯敏编释《古肖形印臆释》第一方鱼印(如图8)为春秋时代铜印。
该印1944年在山西凤陵渡古墓出土,一同出土的还有其它春秋时期实物,它与周代鱼簋铭文“鱼“的结构、形体类似,因为又有确凿年代,所以能够确认是春秋的遗物。
1984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载有春秋时期的肖形印,一方为龙纹玺(如图9),一方为鸟纹玺(如图10),关于春秋时期的篆刻,还需进一步考证。
沙孟海著《印学史》载:“今天遗存的大量古玺,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春秋时代的,不过我们还无法加以鉴别罢了。
4、战国篆刻先秦的印章,发展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印章的使用和制作工艺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印章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形式奇特多姿。
战国出土实物十分丰富,我们能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准确地了解到古玺的篆刻艺术风貌。
印章的布局参差挪让,方圆相济,印文写法也不一致。
印章形式有阴文和阳文,是通过凿和铸而成的。
战国篆刻分为官玺(如图11)和私玺(如图12),印材多属铜,私玺印面形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长条形,菱形等(如图13)。
此外,分吉语玺(如图14)、图像玺(如图15),在图像玺中又分人物、动物、饕餮、避邪、获麟、夔、禺疆等吉祥纹样的多种造型。
战国时期的官玺、私玺、图像玺、吉语玺其印顶多有一个“穿”。
可用彩色纹带挂在胸前或佩于腰间,作为一种装饰,用来表明身份、地位。
秦代篆刻艺术发展印章发展到秦汉时期,印章的刻制使用、文字已日臻完善。
还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印章,各类文献资料记载较多,这给我们了解和考证秦汉印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因此,秦汉时期印章是我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秦代篆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政权机构,建立郡县,统一了文字,诏同了法律、货币和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