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可见,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突出的偏向和误区。
如:把语文课上成情节内容分析课,一个是重在情节分析,另一个是重在内容分析;把语文课上成知识讲授课或常识介绍课。
而没有涉及至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结合我个人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以《颐和园》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适时渗透写字指导。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的指导不是那一课的任务,而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师生共同写课题,我提醒学生注意“颐”字的写法,左右等宽,左边笔画不要写成“臣”字。
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又适时范写“长廊”的“廊”字。
我先在黑板上范写一遍,提示学生书写注意点和方法,再让学生在书写纸上练习两遍。
对照老师的范写,检查自己写的是否端正,漂亮。
这样,教师的范写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增强了练字意识,提高了练字效果。
二、加强读的训练。
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有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
读,浏览、朗读、背诵。
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
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
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1、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新课标每一学段都提出要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既培养其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课文之前,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只有把课文读流利了,才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年级的学生要有感情的朗读,还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示范朗读。
如在教学《颐和园》时,我便利用颐和园全景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
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
仿佛置身于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对颐和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在默读中理清思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可采用默读。
因为默读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冷静地思考。
要求默读时对每一篇课文都要先弄清这是什么类型,板书时点明:人、事、活动、景物。
在教学写景的文章《颐和园》一课时,可以在默读的基础上先找出头尾两个自然段来说说是写什么?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理清了总、分、总关系再
学习游览部分,幷向学生说明既是游记,肯定是按方位顺序写。
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思路一清,分段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后,我指导学生背诵一、二、三自然段,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学习作者的写法,以后自己写作文时能够学以致用。
三、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
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等方面加以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
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重点的词语有:“游船画舫从水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中的“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滑”字用的好,我出示了:游船画舫从水面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两句话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句话用的好,好在哪?生:第一句话好。
师:这个“滑”字,是滑冰的滑,应该用划船的划才正确呀?生:这个滑字,跟能衬托昆明湖的静。
这样,通过两个词语的比较,使学生自然地明白语言文字的用法。
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巧渗写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学习课文,不仅要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学会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的。
让学生把学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写法的指导不应
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师技能的舞台,而是应该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导孩子学会写作。
我在学完《颐和园》一文后,适时安排了写话练习,即选择大自然中的一处景物写一写,要抓住景物特点,适时运用文中的写法,把内容写具体,写通顺。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前备好课,挖掘好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和激发点,而且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说,敢于写,敢于用,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听到读,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说和写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