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十件大事——首辅电商学院(1)今年双11超350亿这一数字是在去年双11的191亿基础上几乎翻了一倍,也是美国“网购星期一”121 亿交易额的近三倍。
连续两年我都把双11销售放在头条,就是想说明中国电商发展速度数倍于传统零售行业。
中国电商依然在猛烈冲击着实体经济,市场份额继续大幅度向线上倾斜。
前不久,商务部报告显示:2013前九个月在线零售增长35%,达1.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总额。
同期中国零售平均增长8.9%。
其中百货商店增长11.1%,超市8.4%,品牌专卖6.9%,又比如,淘宝村在中国快速涌现。
《全国各地淘宝村统计分析》报告指出,分布在全国8个省份的14个淘宝村,网店总数已达到了约1万家,年销售额总额约在50亿元以上;拉动直接就业人口4万人(按4人/户计算)。
不仅如此,全球电子商务也依然处在高速增长当中。
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二季度电子商务增长18.4%,创下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新高。
而同期传统零售业增长只4.7%。
这就是目前电商发展的总体形势。
也间接说明了中国实体零售商目前依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今年,依然还有很多国内大零售商没有开展足够的电商业务,更不用说其它的零售商。
已经开展电商业务的大零售商项目也纷纷倒闭或搁浅。
其生存状况和应对策略远差于美国同行。
最近美国各大品牌商,零售商都制定了宏伟电商计划,Nike也不例外。
2013年Nike 在线零售增长32%,达5.4亿美元,并要在四年之内冲击20亿美元。
美国传统百货连锁巨头Nordstrom提出到2020年在线零售达60亿美元目标!中国零售商也应该有所作为,特别是中国零售国有企业,不能因为垄断地位而排斥电商。
导致中国零售业出现中小企业一头热现象。
(2) 中国在线零售总额预计超过美国商务部报告同时指出,如果中国在线零售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今年中国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商经济体。
这是一条非常令人振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消息。
2012年全球社交网站活跃用户排名中,居然9家中国网商入围,特别是前十位除了中国,就是美国,被中美电商瓜分。
G2(中美共治)格局在电商领域已经基本形成。
一个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东方巨龙。
充分反映了中美成为两个世界经济中心的现实。
特别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超大型公司出现,如淘宝年销售额是亚马逊和ebay总和还要多。
标志着中国电商已经完全有实力和美国电商同台竞争。
前不久,亚马逊网站上的一些商户报告称,亚马逊已通过旗下的亚马逊资本服务启动一个新项目Amazon Lending,向小商户提供贷款,帮助它们扩大规模。
Ebay与中国平安联合推出一款名为“贷贷平安商务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ebay 上的卖家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从2013年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中国电商总体规模和行业热度已经开始超越美国,但是电商进化质量和传统经济结合程度上来看,美国依然有很大领先优势。
比如,拿零售业来说,美国基本开始普及onmichannel retailing变革,而中国传统经济则反应相对迟缓,只有极少数开始尝试。
中美电商比较,中国胜在数量和规模。
早前报道说电商规模中国今年有望超过美国,并且发展速度中国71%比美国13%快很多。
但是,美国电商在发展质量上远胜中国电商。
2013年美国无论是大电商,还是垂直电商,还是零售商,他们的电子商务都取得高速增长,各电商之间发展相对比较均衡。
而在中国,淘宝一家独大,大家砸堆淘宝而自家官方网站表现平平;中国垂直电商哀鸿一片,淘宝店一地鸡毛,大电商拼爹烧钱,国企主导电商纷纷倒闭或搁浅等等现实,让人感觉到中国电商的浮躁和两级分化严重等问题。
2009年美国在线零售前10强,传统企业运营的B2C 网站占据了8家,美国的传统企业在电商市场中迅速占据了行业制高点。
2010年到现在中国网上零售商排名前10中,只有苏宁易购跻身前10强,其余9位都是依托网络起家且如今已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商企业。
美国零售商对电商理解和运用相对比较理性和现实。
更多零售商始终坚持以品牌为主导和源动力,电子商务只不过是品牌建设和营销的一种手段和补充。
品牌战略高于电子商务。
另外,美国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吸收应用速度远比中国企业要快。
至今中国很多企业还只把电商当作销售渠道,还不知道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进化角度上讲,美国进化级别高,进化速度快,中国至少落后美国1到2年,且差距在继续扩大。
中国电商要真正赶上美国同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由于市场特征和商家意识问题,中美电商表现出很大差异性。
在中国,淘宝一支独大。
主要问题是传统品牌较弱,特别是传统品牌对电商新事物缺少足够认识,对新营销方式吸收慢有关。
中国传统品牌觉醒大规模触电才是近两年的事情。
而在美国,传统经济对电商融合特别快。
或许美国市场化彻底,而中国更关注关系网也有很大关系吧。
(3) 兰亭上市风云录和跨境电商热如果说去年是内贸电商风起云涌,价格战彼此起伏,那么今年外贸电商则风生水起,大出风头。
2013年的确是中国外贸电商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目前中国从事跨境电商的公司约20万家。
2012年跨境电商销售总额2万亿人民币,包括B2B 和B2C。
中国跨境在线零售出口超百亿规模,大约占中国外贸出口1.5%左右。
而中国跨境在线零售进口2013年达351.9亿美元,是出口电商三倍还要多。
拥有18000 万消费者。
到2018年消费者将增加到3590万,在线采购1600亿美元。
其中目标市场美国84%,其次是香港58%,日本52%,英国43%,澳大利亚39%。
和以前相比,中国跨境电商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1)从民间自发活动到如今政府主动推动;2)从地下转向地上,从少数人闷声发财到全民参与;3)从粗放式网络推广到以品牌为核心深耕细作;4)从婚纱,电子等行业拓展到几乎所有行业;5)从出口外贸电商一枝独秀,到现在进出口跨境电商花开两朵。
兰亭成功上市,国务院外贸国六条颁布,俄罗斯巨大的电商市场,上海自贸区建立等等都是今年中国跨境电商大事。
大家今年特别对跨境电商特别关注。
世界市场自二战以来已经稳定发展了近70年。
世界市场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几乎包括各个行业的品牌体系。
面对比较饱和的市场现实,中国外贸电商压力不小,需要谨慎对待。
光靠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需要针对品牌和产品赋予创新和新时代特色。
在世界舞台上,要和国外同类品牌巧妙周旋而不是硬碰硬,但是兰亭上市后一波三折的遭遇折射出跨境电商尴尬处境。
一方面,巨大的市场潜力,逆市高速增长,就像一座等待开采的金矿,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但是在跨境电商的发展之路上又是那样的困难重重,盈利模式脆弱和不稳定让人在辛苦劳作的同时又绷紧早已衰弱的神经。
如何正确看到跨境电商,年轻人是否轻易投入跨境电商创业当中都是大家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好好斟酌。
(4)二马指尖上的战争—中国特色的移动商务最近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和以马化腾为首的腾讯为争夺移动商务的主导权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这一切都是微信惹的祸。
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微信在这两年来爆发式发展,如今拥有6亿用户超级流量,并逐步通过开放导入移动商务领域。
这让长期主导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和号称中国电子商务教父的马云难以忍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立马推出往来应战。
正是一山难容二虎,微信首先封杀了阿里往来的链接。
随后,手机淘宝也关闭了微信跳转至淘宝页面的通道。
阿里巴巴的反击战还远不如此。
其旗下的子公司,如虾米音乐。
酷盘,新浪微博等也纷纷和微信划清界限。
不仅如此,双方主帅也在公司内部大会上大唱对台戏。
马云在《微信不代表未来》中发出总动员令。
直言移动商务游戏刚刚开始,微信注定要让位往来。
而马化腾则发誓微信要把线下一切链接到网上,先发优势毋容置疑。
有意思的是,中美移动商务发展呈现完全不同的思路和特色。
美国移动商务的主流是各大零售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商务网站和移动app,特别是围绕苹果设备打造的商业生态圈来进行。
而中国则是通过以即时通讯工具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拥有大流量的开放式的移动商务平台。
如果说,中国移动商务就像是地铁,人流量超大,你可以上去做生意;那么美国移动商务有点像跳蚤市场,大家各自摆摊叫卖。
未来的趋势应该是两者形式合二为一,互相补充。
只不过中国零售商各自的移动商务战略落后以及美国还没有形成类似微信这样的电商平台而已。
(5)互联网金融大爆发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大爆发,并成为首先超越美国电商同行的行业之一。
各互联网巨头大动作不断,从早期阿里巴巴试水网络小贷开始,苏宁,京东等迅速跟进。
最近,继阿里一卡通之后,敦煌和招商银行联手推出一卡通。
从2010年就热捧的P2P模式目前竞争进入白热化;早期热议三马涉足保险业,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战场。
2013年可以称作是互联网金融元年。
(6)垂直电商危机和毕胜电商泡沫论从2010年下半年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垂直电商从以前的香饽饽,发展到如今谈“垂直”色变。
与大平台电商的风光无限相比,众多垂直电商却面临悲惨的世界,活得很艰辛,验证了毕胜电商泡沫论。
详细论述可参见我的博客文章《垂直电商生存之道》。
毕胜电商泡沫论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只是把电商当作一种普通的销售渠道,只想着通过资本运作,在短时间把流量和规模做起来然后上市圈钱。
并没有弄清楚大电商和垂直电商生存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纯B2C电商包括垂直电商都忽视了两个致命的问题:1)成本问题。
虽然直销带来更高的利润,但是直销单件处理带来操作成本急剧增加。
在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两者之差不一定是正数。
2)库存问题。
凡客,兰亭都暴露了库存问题。
大量死货堆积在仓库,没有一个老板不烦心的。
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逐渐萧条的市场,库存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和重要。
大电商可以通过资本运作聚集流量和规模,并通过各种策略解决上述问题,优化资产负债表。
如常见的策略有:1)从成本上考虑,应用先进供应链和仓储技术,尽可能提高自动化能力,甚至采用机器人和流水线作用,来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2)开放策略,如亚马逊IT,仓储,平台等提供全部开放来摊低成本,并通过第二次流量贩卖提供广告,affiliate marketing联盟营销和drop shipping等增值服务;3)从利润角度,利用品牌溢价,提供个性化服务来增加利润空间,当当现在就是采用策略;4)成为某一行业的领导地位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如亚马逊在数字内容,ebay在网络支付上就是如此。
大多数垂直电商由于行业规模限制不能聚集足够的规模和流量,玩流量变现的游戏,走一种小而美模式就显得更加务实,而不能做到大而全。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电商都是简单的在网上卖东西,纯粹是一种粗放型增长,并没有从深层次全面的考量和做出安排。
最终都演变成了一场劳动密集型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