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苏轼的一生

解读苏轼的一生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解读苏轼的一生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

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

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

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

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

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

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

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

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

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

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

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

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

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

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

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

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

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

他性心理不变态,没有今日张二江之流大贪官大色官那样烂淫乱交,炫耀108数字心理。

他坦言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戒除性欲最难。

举例说苏武北海牧羊,九死一生之际,还不免为胡妇生子。

他说人生忍痛易,忍痒难。

只这一点,我看就比司马光、朱熹之类活得真实,洒脱得多。

苏轼会欣赏美女,美女也喜欢他。

他的戏诗“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让黄州歌女李琪不朽。

他的判词“这回还了相思债”让杭州色和尚了然被刑杀,九泉下也甘心。

刘小川说苏轼在徐州时代就收王朝云为妾,还浓笔重彩,摹写王朝云心态。

十四五岁的杭州女子,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复杂的单相思心理和嫉妒心态,她内心会与歌妓琴操、巫亮、王胜之、温超超等暗自较劲。

刘小川怕是先入为主,拔高了。

我看还是林语堂写得合理些,苏轼是在黄州时代才收用王朝云为侍妾。

我个人感觉苏轼八字有点问题,他似乎有克妻命。

原配王弗死得早,夫妻十年,26岁去世。

继配王闰之死得年轻,夫妻二十五年,46岁去世。

侍妾王朝云在黄州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幺儿苏遁,苏轼很是高兴,写下唯一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幺儿苏遁没有保住,十月夭殇,王朝云再没能生育,遗恨连绵。

夫妻生活约十五年,34岁去世。

三位夫人生不能与苏轼白头偕老,死后只有王闰之一人与老公异乡相伴。

苏轼本人,44岁似乎是个坎,农历7月28日似乎是他的凶日。

他的忌日是这一天,幺儿苏遁死是这一天,湖州任上被逮押送乌台也是这一天。

乌台诗案成为北宋朝野热议时事和千年文坛历史话题,苏轼大名得暴天下,得留后世。

我有时想,苏轼到湖州写谢表,何必写上““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语。

现在应当承认这谢表写得确实有刺,有点瞧不起上级领导意思,是他自己主动挑事,让首都开封城内的上司借机整治他。

这些总理级小人物那时想不到这么一弄,历史定论是害己不利人。

乌台诗案中的小人群都臭名万年,贻害子孙。

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更揭露了大科学家沈括伪君子两面派真面目。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

没有乌台诗案,我看就没有大名赫赫的苏轼。

没有苏轼被发配到黄州监管,自食其力,耕耘东坡几年,苏轼更不会变成苏东坡,他一生文学成就要大打折扣,肯定没有念奴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中国文坛巅峰作品问世。

苏轼是黄州的大恩人,苏轼只是写: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就惹得后人起劲,硬要把赤壁大战发生地考证在此。

赤壁赋中黄州赤鼻矶显得高耸清新,实地路过一观,绝对有点失望,与宽阔的长江比起来,黄州赤壁一点也不漂亮不高峻。

我有时想文人一支笔确是厉害。

苏轼当徐州太守只有两年多,就把千年徐州州牧姓名全部压倒掩埋。

徐州城周群山,云龙山一点也不雄壮,因为有了苏轼的放鹤亭记,有了苏轼的醉卧石床轶事,就惹得乾隆爷、毛主席、胡耀邦都来登临。

现在山顶树起一群假鹤,成为徐州第一名胜。

苏轼农历1036年12月19日生于四川眉州纱縠行,属于半商半官家族。

在封建中国,纯农耕家庭哪里有经济实力培育文化子弟。

农贾双来才能起家,士商携手才能致富,这或许是一个历史规律。

苏轼农历1101年7月28日客死常州,虚岁66岁,恰与恩师欧阳修、敌友王安石同寿。

他自己怕也想不到,一生多难,乌台不死,惠州不死,儋州不死,半途回到常州却死了。

他末年能够渡海、渡岭,安全回北。

我感觉这可能与新皇帝宋徽宗比其哥哥有文化素养,喜欢文化人有关;也可能与他当年好心,把混混高俅介绍进了端王府有关。

这件好事在北宋灭亡后,在《水浒传》里就成为坏事了。

苏轼没有战略眼光,看人不准,没有预见,算他人生唯一弱点。

天佑善人,苏轼末年有幸见到了想方设法要治死他的章惇宰相被流放。

他写信给其子章援,饶恕并宽慰了这个嫉妒小人,给自己的人格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想买田归老宜兴。

我想那时他有了提举成都玉局观的退休领薪职务,天若假其年,也许他会省亲回到四川眉山老家来看看祖屋祖坟。

可惜天绝善人,他没有活足70岁,临终也还脱达:“我平生未尝为恶,料不会坠入地狱”。

游览常州苏轼这个老乡临终地时,我心中一直有种别样的感觉。

苏轼幸运,年纪轻轻,1056年经川陕陆路出川到达汴梁,次年兄弟同考进士,就一举成名,苏轼还是榜眼。

宋朝国土小,人口少,重文轻武,进士我看历朝历代只有宋代最为好考,眉山宋代就出了886名进士,苏轼幸遇恩师欧阳修慧眼,他没有为拿到这块官场敲门砖而浪费人生大好年华。

他生于眉州,宦游各地,贬官各地,眉州汴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登州定州惠州儋州,足迹几乎遍布北宋疆土。

古今一理,当京官容易陷入人事旋涡,当外官则比较超脱,还有不用花私人钱到处旅游的好处。

苏轼在汴梁当大官感觉不舒服时就要求外任,这很明智。

我感觉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苏轼仕途顺利时,他写的诗词文赋一般比较平淡,只有处在贬官时期,他的作品才才气充溢,佳作涌出,后人最爱诵读。

哎,文人不做官,做官非文人。

苏轼末年自己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是的,管制在黄州时,他醉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流放在惠州时,他低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离开海南岛时,他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种人生豁达境地,我看前世无一,后世无二。

苏轼之后,明清两朝官员发配要远到云南腾冲、新疆伊犁、黑龙江宁古塔等地去。

明清皇帝们似乎从苏轼诗文中得到了启示,岭南风光很美丽,衣食住行都简易,荔枝可吃海可浴,哪有这种流放地。

苏轼的诗,喜用七言,博喻连篇,如游镇江金山寺、徐州百步洪等篇。

有时真有点嫌他炫材好博,他爱写诗,写得最多,三千多首,在宋诗中题材丰富。

可除了几首七绝脍炙人口:不识庐山真面目。

春江水暖鸭先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

望湖楼下水如天等,他的诗佳作不太多。

有唐代李白、杜甫摆在那里,苏轼他再有诗歌天才也无法超越。

苏轼的词,后世公认他是豪放派词人。

通览他三百余首词,我看他的豪放词就那众所周知的几首:江城子、浣溪沙、菩萨蛮、念奴娇、定风波。

苏轼本色我看还是属于婉约派,他的豪放词只是开创而已。

他的绝妙好词都是婉约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无情流水多情客。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李清照批评苏轼的词不太严格符合音律。

这正是苏轼高处。

他若依规依矩填词,象周邦彦那样,哪里写得出传唱千古的天籁好词来。

苏轼实可称为一代词圣。

苏轼的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我看读起来最有味。

韩愈多谀墓之作,已经有了可厌的道学气。

柳宗元山水游记好,可惜格局小了点。

欧阳修生逢承平年代,歌功颂德之作多。

王安石性格古怪,文也古怪。

老苏和小苏文气不如大苏,三苏的议论文都算一个套路。

曾巩作品太少。

苏轼的文、赋实有李白诗歌风骨,他起首一般突兀,变化多端,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行文神秘莫测,结尾有时喜欢用歌行,如凡物皆有可观。

文起八代之衰。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苏轼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他不喜欢做谀墓文,外快收入因此少了一大截。

他只对张方平、陈襄等七位对自己有大恩德的人才写墓志铭,估计也是义务。

他也不喜欢做序,因为他祖父名苏序,要避讳。

在不得不做序的时候,他一般改称引,这也少了一些润笔收入。

真要定评苏轼,我看可以仿照李白诗仙,给他一个苏轼文仙的称号。

苏轼的赋,他写得少;小品文,他写得多,如《东坡志林》。

赋基本上篇篇是极品,《前赤壁赋》的出世或许标志着赋的创作水平到了历史的珠穆朗玛峰,让前人和后人无可企及。

小品文,开了明、清、现代性灵一派,生趣盎然,乐天知命。

难怪林语堂要引苏轼为知音,单独为苏轼这个文人写传。

苏轼热爱生活,随遇而安,喜欢开玩笑,雅俗共赏,在今日肯定是一个编段子的高手。

他开弟弟苏辙玩笑: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开朋友陈慥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世冯梦龙《醒世恒言》更编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说他开苏小妹玩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新婚之夜苏小妹出题刁难“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秦少游在苏轼帮助下才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妙句。

可惜苏轼成年没有亲姐亲妹,他只有一个弟弟苏辙。

我最喜欢他与佛印等和尚斗机锋、逗和尚的故事,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如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后人更生发出苏轼游览庙宇,小和尚先不认得。

最后他题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妙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更借力苏轼,编出讽刺和尚为僧、和尚、鬼乐宫、色中饿鬼的宝塔诗,这有点以偏概全,过分了。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今后千年我看眉山也出不了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了。

眉山市以东坡老家为成乐高速公路标语牌,各种宣传资料号称三苏故里,我看着眼点只有大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