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毕业论文

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学生姓名论文名称鱼腥草药理作用的研究院(系)名称专业名称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1.有效成分的研究 (2)1.1 主要成分挥发油 (2)1.2 黄酮类化合物 (3)1.3 其他 (4)2.药理作用研究 (4)2.1 抗菌作用 (4)2.2 抗病毒作用 (5)2.3 抗炎镇痛作用 (5)2.4 利尿作用 (5)2.5抗过敏、平喘作用 (6)2.6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6)2.7抗肿瘤作用 (6)2.8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6)2.9 毒副作用 (7)3.总结 (7)参考文献 (8)内容摘要:鱼腥草含有癸酰乙醛、甲基正壬酮、癸酸等成分,其中癸酰乙醛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药理研究证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抗炎等作用,故在呼吸科、消化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疾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鱼腥草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Its sebacic acid containing acetaldehyde, methyl ketone compounds are analyzed.the, such as acid composition, which has been the acylation sebacic acetaldehyde microorganism activity.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showed its has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d strengthen the body's immun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nd so on, XiaoHuaKe an, surgery, gynecology and ent diseases are widely used.Key words: Houttuynia cordata active principl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前言鱼腥草为三白草科(Saururaceae)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1]性辛,味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等功能,所以主要应用于肿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症。

[2]鱼腥草原名“蕺”,始载于《名医别录》下品。

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

《本草纲目》载:“其叶腥气,故俗称鱼星草。

”其别名多因地而异,如:猪鼻孔(四川)、鸡儿根(湖南)、臭灵丹、臭荞麦(浙江)等。

鱼腥草在我国仅存一种,主要分布与我国中部、东南部及西南各省(自治区)。

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

1.有效成分的研究鱼腥草含有多种成分,如挥发油、蕺菜碱(cordarine)等。

[3]其中挥发油为其主要有效成分。

另外,鱼腥草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近来国外学者已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抗癌活性结晶物。

日本学者从鱼腥草的氯仿提取物中分得2种抗血小板聚集的成分,顺式-N-(4-羟基苯乙烯基)苯甲酰胺[cis-N-(4-hydroxystyryl)benzamide]和反式-N-(4-羟基苯乙烯基)苯甲酰胺[trans-N-(4-hydroxystyryl)benzamide],被认为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成分。

1.1主要成分挥发油鱼腥草的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鲜草的含量约为0.0049%,油中主要成分为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Decanoyl acetaldehyde),具有有抗菌活性。

除了癸酰乙醛外挥发油中还含有癸醛(capric aldehyde),癸酸(capric acid)、月桂醛(lauric aldehyde)、月桂烯(myrcene)及甲基正壬基甲酮(Methyl-n-nonylketone),部分无机盐(如氯化钾、氯酸钾)、蕺菜碱等。

其实早在1921年国外就报道过鱼腥草中含有癸醛(capric aldehyde)、月桂醛(lauric aldehyde)等成分,但这些化合物都没有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1952年Isogai H报道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鱼腥草中提取的精油里发现有一种抗菌物质,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4]不久即报道从鱼腥草中分离出该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并确立了化学结构,定名为癸酰乙醛(Decanoyl acetaldehyde)CH3(CH2)8COCH2CHO,与月桂醛(lauric aldehyde)均有特异臭气味。

[5]另外还含有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丁香烯(caryophellene),龙脑醇乙酷(bomylacetate),罗勒烯(ocimene),1,8-按叶素(1,8-cineol),邻、对、间-苯甲酚(O-、m-、p-cresol)。

[6,7,8]主要成分癸酰乙醛因其游离状态不稳定,易于聚合失效,成品必须制成性质较稳定的加成物形式。

1971年国内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其亚硫酸加成物癸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原料成为合成鱼腥草素,使之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8]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鱼腥草挥发油,所得的成分有所差异。

1995年郝小燕等采用水蒸气蒸馏和石油醚萃取的方法分别提取黔产野生鱼腥草的精油和净油,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法的成分不尽一致,精油成分40个,得率为0.103%,净油成分48个,得率为0.214%。

[9]而且,净油中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的含量明显高于精油中的含量。

曾虹燕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测得鱼腥草成分为鱼腥草素(14.393 %),环六烷-2-烯-1-醇(12.985%),十六酸(8.783 %),甲基正壬酮(6.555 %),3-甲基环己醇(6.037 %)和9 ,12-十八烷二烯酸(8.086 %),它们共占相对含量的56.839%,其中鱼腥草素的含量最高。

[10]曾虹燕等认为水蒸气蒸馏的鱼腥草挥发油不具腥味,不含鱼腥草素,可能在加热条件下,鱼腥草素被氧化为癸酰乙酸,后者极易降解为甲基正壬酮。

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最多,其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23.387 %) ,1-壬醇(5.524 %) ,癸醛(4.385%)和2-甲基-5-异丙基酚(4.186%),其中甲基正壬酮含量占了近1/4,其他成分的相对含量较少。

石油醚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六酸(3 .183 %),其他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均较少。

1.2黄酮类化合物鱼腥草花、叶和果中均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瑞诺苷(reynoutrin)、金丝桃昔(hyperin)、阿芙普(afzerin)和芦丁(rutin)等。

[7]黄酮含量与产地有关,杨亚玲等利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鱼腥草中的黄酮。

[11](见表1)表1.不同产地鱼腥草和叶中黄酮含量组分云南鱼腥草云南鱼腥草叶贵州鱼腥草贵州鱼腥草叶四川鱼腥草四川鱼腥草叶异槲皮素isoquercitrin0.423 0.653 0.488 0.689 0.455 0.675 槲皮素quercetin0.358 0.589 0.413 0.618 0.410 0.610 槲皮素甙quercitrin1.258 1.601 1.357 1.616 1.337 1.598 1.3其它鱼腥草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等有机酸及脂肪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 leucine)等十几种氨基酸;豆甾醇(stigmasterol)、菜豆醇( brassicasterol)、β-谷甾醇(β-stitoterol)等甾醇。

[12]还含有吡啶类和阿朴啡类生物碱等化合物。

[7]2.药理作用研究2.1抗菌作用通过用鱼腥草提取物对几种常见微生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鱼腥草提取物对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青霉菌、黑曲霉菌及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25%,1.0%,2.0%,8%,8%,8%。

研究表明鱼腥草的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其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革兰氏阳性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芽饱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则较强。

通过对鱼腥草鲜汁的研究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强毒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于合成的鱼腥草素不仅性质稳定,并保留了癸酰乙醛的抗菌活性,且具有类似的特殊香味,并且能明显延长感染结核菌的小鼠的生存时间,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青霉素菌株、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为敏感,卡他球菌、伤寒杆菌次之,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则不敏感。

新鱼腥草素(合成的十二酰乙醛)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8]实验结果证明鱼腥草注射液还对痢疾杆菌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另外, 鱼腥草素与TMP配伍还有协同作用, 抑菌效果显著增强。

2.2抗病毒作用鱼腥草对多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它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1)有直接抑制活性的作用;对腮腺炎病毒呈现一定的抑制效果。

《中华本草》有人胚肾细胞培养试验证明,鱼腥草煎剂在体外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延缓孤儿病毒11株(ECHO11)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13]1993年朱宇同等研究发现其非挥发油部分腹腔注射或口鼻给药对经流感病毒(FM1)实验感染过的小鼠有明显预防保护作用。

[14]挥发油部分无效。

鱼腥草与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病毒唑联用,体外抑制流感A3病毒复制的作用增强,同时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效果增强。

[15]此外鱼腥草还能抑制H3N2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有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16]1993年郑宣鹤等研究证明鱼腥草对出血热病毒(EHFV)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17]2.3抗炎镇痛作用鱼腥草素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炎症渗出和组织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鱼腥草煎剂对大鼠甲醛性足肿胀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浆液渗出, 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

[18]而且对于人γ-球蛋白在Cu2+存在下的热变性,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8]鱼腥草能降低油酸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NF-α的表达,提高机体PaO2,减轻肺水肿,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对急性肺损伤有治疗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