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青年志愿服务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但由于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和巨大的社会需求,青年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壮大,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1349万人,一支以青年为主体、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形成。
全国已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
但总体来讲,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制约青年志愿服务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深层次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社会认同度不高与日益提高的新闻舆论知名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年志愿服务并未在广大市民阶层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度。
从认知情况看,青年志愿服务并未得到广泛的了解。
“广州被称为中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关于广州市市民对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有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43.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
”这说明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还缺乏了解。
从参与情况看,庞大的数量无法掩盖参与比例极低的尴尬。
我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青年志愿者大军。
截止2003年底,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349万人。
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很大,但与4.6亿14岁至35岁的青年人口相比,1349万也仅占2.93%,55亿小时平均到每人每周也仅0.07小时。
“而在美国,每年有约55%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平均每周每人3.5小时;英国是48%,平均每周3.2小时;韩国有14%的成年人(20岁以上)参加了志愿活动,平均每周每人2.2小时;新加坡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口比例虽然只有9.3%,但每周每人的服务时间达到了3.8小时;巴西有50%的人参加志愿活动,德国是34%,日本是26%。
”1、公德传统的缺失社会认同度较低固然与我国开展志愿服务的历史还较短有关,但历史传统对人们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前文已论述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志愿精神的渊源关系,但我们同时也应看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不足。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始终将个人的道德修炼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忽视了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对个与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因而道德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并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几乎都是指向熟人社会的,是对与自己有一对一具体关系的人的道德承担”,这使得我们难以产生对素不相识的人的关怀。
而志愿精神主要是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他人的贡献,是源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众生平等观,是普世主义的博爱,这正是中国人在固有的“五伦”之外所缺少的“第六伦”,即个人与陌生社会大众的公共性伦理。
中国自古就无公民社会,仅有民间社会或者市民社会,封建社会政治上的的集权与专制,使民众缺乏社会参与的权利与意识。
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理论上有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能性,但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激发了国家主义,使这一可能性消失。
2、“政治运动”的负效应计划经济和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以政治活动和行政命令的手段号召人们参加义务劳动,号召人们“学雷锋,做好事”,在较长时间内是政府惯常的工作方式。
不仅如此,参加此类活动是否积极还被与个人的政治觉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评价个人品行甚至政治上是否坚定的重要标准。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人们对于把个人的活动与政治挂钩已经厌倦,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另一个极端,排斥一切带有组织化色彩的活动。
因此,志愿服务在我国诞生之初,与共青团组织内部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大市民阶层包括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的数量巨大的青年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冷淡。
这说明建国以来频繁开展“政治运动”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消除。
3、志愿服务理念的误读志愿服务是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高尚事业。
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是激发人们参与服务的内因。
但客观上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的历史还太短,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主观上由于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在理念的提炼和宣传上还存在不少欠缺,使得广大青年包括相当一部分青年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
比如,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义务劳动,志愿者是政府使用的廉价劳动力;认为志愿服务不过是学雷锋活动换了个名称,是共青团搞的一种热热闹闹的活动形式;认为志愿服务是单向的付出,甚至理解为个人为社会做出的“牺牲”;还有的认为志愿者是社会上“高尚人”的另类群体,从事志愿服务就要舍弃正常人的生活和快乐,平常人难以企及,等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表明,有16.3%的调查对象认为青年志愿服务实际上是慈善事业,有19.7%的认为不过是学雷锋活动的不同说法而已。
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误读,使人们对志愿服务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敬而远之,有的还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志愿服务的认同。
(二)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从国际上看,志愿组织是“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民间性、自治性等基本特点,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地位,是保证其发挥政府所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但从我国志愿组织的现状看,它还远没有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反倒更象是政府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代行政府的部分职能。
客观地讲,在志愿服务启动的初期,党政团的强有力领导和推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发展到现阶段,政社不分的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志愿组织内在活力的发挥。
1、“非官非民”的模糊身份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新事物,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大多数是借助政府和党团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这些组织在管理体制方面,很自然地沿袭了许多党政的做法。
一方面,这些组织千方百计地利用其政府背景寻求政府的各种便利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也把这些组织视为自己的下级单位,利用这些组织分担自己的一部分职责。
甚至不少志愿组织仍然属于国家编制,挂靠在党政部门,按行政级别确定福利待遇和隶属关系。
所以,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它并未摆脱行政干预,在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上也未获得足够宽松的制度空间,也因此而削弱了其本应有的独立性和民间性,制约了它们在公共领域弥补政府职能不足方面所能发挥的天然优势。
与政府机构相比,志愿组织本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它更贴近社会基层、贴近困难群体;它有更大的灵活性,便于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反应迅速;它的服务更具创新性,改善了政府千一面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等等。
但由于身份模糊、政社不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志愿组织上述优势的发挥。
2、取舍两难的行政推动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是在党团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特别是在志愿服务的启动阶段,行政力量的积极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但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和志愿者主体意识的增强,行政推动日益陷入取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行政推动的方式不利于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资源的有效运用。
“志愿服务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现代公民主动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感。
”沿用行政推动的方式难以确保参与者的自愿性,难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正面的愉悦体验,从而也不可能真正调动参与者内在的志愿精神和服务愿望。
这种做法的蔓延会从根本上损害志愿服务的声誉,贬低志愿服务的价值,打击公民自觉参与的热情,导致人们更加淡漠组织发动,更不愿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公民意识的发育将更加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化的推动方式,必然带来将志愿服务的业绩作为行政考核指标的结果,这极有可能会造成突击性地发展志愿者、会战式地搞志愿服务活动等恶果,致使刚刚在中国萌芽的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被人为地扭曲。
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志愿组织还没有发育到脱离行政支持独立发展的程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表明,70%的青年志愿者认为由共青团组织进行组织发动能更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有32%的志愿者和35%的社会公众认为,政府重视不够是目前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面临的困难之一。
这说明,志愿组织的社会基础还很不稳固,没有形成较强的感召力。
此外,在物质保障、舆论支持等方面,志愿组织也难以离开政府的支持。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期内,行政推动仍将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行政推动的方式方法与干预的程度将成为关系志愿服务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志愿服务要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志愿组织自身能力的完善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各级青年志愿组织的能力均偏低,许多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组织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志愿服务发展的内在瓶颈。
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是近期内青年志愿组织不可回避的问题。
1、匮乏的管理人才造成志愿组织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匮乏。
与政府和企业相比,志愿组织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偏低,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是在无偿劳动或兼职劳动。
尽管志愿服务是崇高的,但志愿组织的管理人员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人,完全没有物质保障的工作条件很难保持管理人员的稳定,更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青年志愿组织还面临着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管理者是由各级共青团干部兼任的,而团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是要“转岗”的,这给管理队伍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往往一名管理者刚对志愿服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就离开了团的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很大冲击。
此外,大部分管理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不具备管理志愿组织的经验,只是机械地将政府部门的一套管理办法照搬过来,甚至有的管理者自身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就有偏差,这就势必影响组织能力的提高。
反观志愿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均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管理者队伍。
如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凡从事专职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士,必须接受过大专以上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学学历并取得毕业证书;青年中心的主任必须是政府认可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学历在学士或以上)才能担任;而较大型的像青年协会这样的志愿服务机构则要求社工硕士或双学位的人士担任执行干事一职。
”2、粗放的管理模式与政府机构和经济组织相比,志愿者的成分比较复杂,与组织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如果没有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很难把这部分相对分散的资源整合好,并创造出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