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1.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可变性——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3)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2)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 °~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 降水量/ 光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长江三角洲——(5)植被差异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类活动差异:(1)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春小麦:春播秋收——适宜比较寒冷的地方种植▲冬小麦:秋播(次年)夏收(2)地理环境差异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③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松嫩平原——重化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某些环境因素成为限制条件→→②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案例: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船被广泛使用,水系成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天然水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限制条件;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工商业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减少,耕地破碎,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1)定义: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

(3)应用: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大众化应用——GPS 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2.遥感(RS): 获取地理信息(1)关键装置:传感器(2)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3.全球定位系统(GPS ): 定位、导航(1)定义: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用途: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三维坐标:地理位置(经度和维度)、高程(海拔)4.地理信息系统(GIS ):管理、查询、分析、处理(1)应用:城市管理5.RS、GIS 、GPS 的判断(1)“点”与“面”判断GPS“点”选用GPS,“面”选用(2)“想”与“看”区分RS、GIS 预测、评估、计算、思考即RS 或GIS ;“想”选GIS ,只“看”不用“想”选用RS。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节1.荒漠化:分布: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本质: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成因:二因——人类过度经济活动、气候因素发生变异强烈蒸发↑↑▲次生盐渍化:大水漫灌→→→地下水上升→→→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层裸露。

如我国南方地区的“红色岩漠”(流水侵蚀作用)2.西北地区(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范围: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气候界线: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400mm 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特点:东部是高原、西部是高大山系和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部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周围高山高原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基本条件;②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的干旱季节——动力条件;(2)气候异常(主要自然因素)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2)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5.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荒漠化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①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②治山、治水、治碱(盐碱)(3)治理措施(因地制宜)①合理利用水资源、治沙相结合。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绿洲外围的沙漠地带——封沙育草;绿洲前沿地带——营造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工程措施: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开发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等)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作用:水气净美物(无)尘沙——“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2.热带雨林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原因: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有暖流经过)(2)三大集中分布区: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库;④人类医学宝库。

4. 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①光合作用强烈;③生物生长迅速;5.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②生物循环旺盛;④群落生产力高;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②生物循环旺盛,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③雨林植被一旦被毁,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要恢复需要相当长时间;6.雨林被毁的原因: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7.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8.雨林的前途:保护——从全球利益和社会利益考虑开发——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既开发又保护——在两种利益或目标之间取得协调△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下,应该把保护防灾第一位。

9.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3 保2 设1 结合)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④设立国家基金,使当地人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⑤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区进入雨林区的机会;⑥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10.“湿地”问题(1)定义:湿地包括河湖、沼泽、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调节径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湿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气候大陆性增强;③旱涝灾害增多;④水质下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一节1.能源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2)按使用状况分类新能源:潮汐能、生物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②市场条件;③交通条件。

2. 分析区域资源开发条件:①资源状况;3.山西省煤炭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多、广、齐、优、好)①储量丰富(多);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

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燃烧发电);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冶炼钢铁)。

⑤开采条件好,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4.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

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

5.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①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②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③“三废”的治理(废水、废气、废渣)④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