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寄生虫药物
• 3、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
• 主要包括埃维菌素(avemectins)和米尔巴霉素(milbemycins) 两大类,是一类由土壤真菌发酵而来或人工半合成的具有相似 结构的衍生物,它们具有广谱的抗寄生虫活性,在极低浓度下 能驱杀成熟及未成熟线虫和节肢动物,但对吸虫、绦虫及原虫 无作用。 埃维菌素类药物是阿维链 霉的发酵产物,是一类具多组 分的混合物。包括阿贝菌素 (abamectin)、多拉菌素 (doramectin)、伊维菌素 (ivermectin)等。其基本结构 是十六元环的大酯环和3个主要 取代基团。
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 • 实验证明,脂质体包封的药物在血循环中保留的时间比游 离药物要长得多。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脂质体药物 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天。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出具有不同半衰期的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还可以利用脂质 体作为药物载体的长效作用和缓慢释放药物的特点将脂质体做 成药物贮库。 3.脂质体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 • 药物被脂质体包封以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 所摄取,在肝、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集中, 而药物在心脏和肾脏中累积量比游离药物低得多:因此,对正 常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可以包封成脂质体,可以明显降低药物的 毒性。
(2)干扰虫体的代谢 某些抗寄生虫药能直接干扰虫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例如:
①苯并咪唑类——能抑制虫体微管蛋白的合成,影响酶的分泌, 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②三氮脒——能抑制机体DNA的合成,而抑制原虫的生长繁殖;
(3)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 有些可直接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影响其运动功能 或导致虫体麻痹死亡。例如: ①哌嗪——使虫体肌细胞膜超极化,引起弛缓性麻痹; ②阿维菌素——能促进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神经肌肉传递 受阻,导致虫体产生弛缓性麻痹; ③噻嘧啶——能与虫体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与乙酰胆碱相 似的作用,引起虫体肌肉强烈收缩,导致痉挛性麻痹。
• • • • • • • •
米尔巴霉素类药物包括米尔巴霉素肟(milbemycin oxime)、 奈马克丁 (nemadectin) 、莫西菌素(moxidectin)等。 • 莫西菌素是以奈马克丁为前体进行人工合成的产物,抗虫 谱为狗、牛、羊和马的线虫及外寄生虫,与其他大多数大环内 酯类抗生素不同的是,莫西菌素不是两种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 而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
• 2.控释塑囊
• 一般由外壳、药片、推动装置和固定装置4部分构成。外壳 用塑料或不锈钢作材料,制成圆柱形管;一端封闭或有1~2个很 小的孔以供空气进人;另一端开口,形成一个很像离心机上的 离心管。用金属弹簧作为推动装置。药片由驱杀寄生虫的药物 和基质均匀混合后凝结而成。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在瘤胃液中 溶解速度不同的两类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两者的比例可 影响药物的释放速度。 控释制剂药物在兽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胃肠道寄 生虫感染的控制,以下是一些已经商品化的控释丸剂。
• 2、烟碱激动剂
• 此类药物主要是抗线虫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寄生虫的神 经系统来发挥作用。它们多是乙酰胆碱激动剂,如左旋咪唑、 四氢蝶啶类(噻咪啶、甲噻咪啶等)和其他一些结构相似的药物。
• 作用机理: • 近年来,利用电生理技术证实了线虫体壁细胞的表面有烟 酰乙酰胆碱受体,能与烟碱类药物结合。药物与兴奋性受体结 合导致线虫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强直性麻痹,从而排出线虫。
•
网状内皮细胞:分布在脑、淋巴结、肺、肝脏、脾脏等等 器官组织中的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吞噬细胞的总称,他们吞噬异 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还参与机体免疫活动的一类细 胞。
•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 • 1.脂质体的靶向性 脂质体静脉给药时,进入体内后有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 物吞噬的天然倾向性。一般的脂质体主要被肝和脾中网状内皮 细胞吞噬,是治疗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网状内皮系统理想 的药物载体。利用脂质体包封药物治疗这些疾病可显著提高药 物的治疗指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 • 在脂质体的人工合成或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手 段赋予脂质体一些特殊的靶向特性。
4.脂质体可以保护被包封的药物 将一些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包封在脂质体中,药物因受 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在体内,当药物进入靶区前,药物被包封在脂质体内,使药物 免受机体酶和免疫系统的分解,也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 •
脂质体在抗寄生虫药物载体上的应用
• 脂质体作为网状内皮系统的药物载体是脂质体最成功的应 用之一。由于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静脉注射脂质体后,可迅 速被网状内皮细胞所摄取。形象地说,脂质体可以像寻弹一样 定向地将药物运送到网状内皮系统患病的细胞中释放药物。利 用这一特点,可以用含药脂质体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利 什曼病和疟疾。 • 治疗利什曼病使用含锑和砷的药物杀死寄生虫,但此类药 物毒性大,可以引起心肌炎和肾炎的发生而限制了其使用。如 包封于脂质体则可以杀死寄生虫同时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避免了心肌炎和肾炎的发生。
• 药物物微囊化后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 掩盖药的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 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和贮存;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缓释或控释药物;使药物浓集于靶 区。 • 目前,微囊化制剂的抗寄生虫药物有:氯噻嗪、吡喹酮、 伯氨喹、磺胺嘧啶、甲基异戊唑等。
(3)理想抗寄生虫药物的条件
• ①安全 • 对虫体毒性大,对宿主毒性小或无毒性的抗寄生虫药是安 全的。 • ②高效、广谱 • 高效:用量小、驱杀寄生虫效果好,对各阶段虫体均能杀 灭。 • 广谱:驱虫范围广。 • ③具有适于群体给药的理化特性 • 无味、适口、可混饲给药、易溶于水等 • ④价格低廉 可在畜牧生产上大规模应用 • ⑤无残留
抗寄生虫药物
报告人:俞昭旸
目录
一、抗寄生虫药物概述
二、抗寄生虫常用药物及作用机理 三、抗寄生虫药物新型制剂
一、抗寄生虫药物概述
(1)概念
抗寄生虫药是用于驱除和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2)抗寄生虫药的分类
根据药物抗虫作用和寄生虫分类,可将抗寄生虫药分为: ①抗蠕虫药——又称驱虫药。根据蠕虫的种类,又可将此类药 物分为: 驱线虫药、 驱绦虫药、 驱吸虫药。 ②抗原虫药—— 根据原虫的种类,分为: 抗球虫药、 抗锥虫药、 抗焦虫药 (抗梨形虫药)、 抗滴虫药。 ③杀虫药—— 又称杀昆虫、杀蜱螨药。
二、抗寄生虫常用药物及作用机理
• 1、苯并咪唑类 • 苯并咪唑类药物是一组广谱抗蠕虫药物,包括噻苯哒唑、 甲苯哒唑、阿苯哒唑、尼妥必敏等。 • 作用机理: •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蠕虫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而发挥 作用。微管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与有丝分裂、运动及 转运相关。在正常情况下,微管蛋白的组装与去组装存在一个 平衡,在药物作用下,这个平衡遭到破坏而导致微管蛋白总量 的减少及游离微管蛋白的增多。药物诱导的微管破坏最终导致 虫体死亡。
• 二、缓释丸剂
• 药物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探求应用缓释技术获得长效的药物 剂型,目前,口服缓释和控释固体剂型已成为医药工业发展的 一个重要方向。
• 1.微型包囊与微型成球技术 •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固体药物或 液体药物作囊心包裹而成的药库型微小胶囊(称微囊),也可 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基质型微小球状 实体的固体骨架物(称微球)。微球与微囊没有严格区分,可通 称为微粒。
•
三、抗寄生虫药物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
• 长期以来,药物的普通剂型(口服用的散剂、片剂、注射 剂、洗浴、喷洒用的液体制剂等)仅能一次性地杀死正在寄生 的虫体,而无预防寄生虫感染作用,在大规模养殖条件下,大 量动物用药又需耗费大量人力。 • 药物制剂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药物的使用效果。因 此要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减少药源性疾病, 节省人力和药物,就对药物制剂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药 与寄生虫学科技人员研究出了多种特殊剂型。
• 6、抗球虫药物
• 基于诱人的商业利益,抗球虫药物一直是药物开发商投资 的重中之重。目前抗球虫药物可分为2大类,即化学合成类及离 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 化学合成类包括: ①磺胺类(包括磺胺氯吡嗪、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 等) ②吡啶类(如氯羟吡啶) ③抗硫胺素类(如氨丙啉等) ④喹啉类(苄氧喹甲酯等) ⑤酰胺类(如球痢灵等)
• • • • • • •
• • • • • •
⑥胍类(如氯苯胍等) ⑦有机砷类(如洛克沙砷等) ⑧均苯脲类(如尼卡巴嗪) ⑨植物碱类(如常山酮) ⑩均三嗪类(包括地克球利、托曲珠利等) 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主要包括莫能霉素、盐霉素、甲基 盐霉素、马杜拉霉素、拉沙里菌素、森杜拉霉素和海南霉素。 尽管抗球虫药物的开发一直不断,但由于球虫抗药性的日 益严重,加上药物开发资源的减少及成本的剧增,使研究人员 转向对药物合理应用或联合用药的研究。如氯吡醇与苄氧喹甲 酯、球痢灵与洛克沙砷、尼卡巴嗪与甲基盐霉素等。合理的穿 梭或轮换用药可以延缓球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物的使用寿 命。
(4)作用机理
(1)抑制虫体内的某些酶 不少抗寄生虫药通过抑制虫体内酶的活性,而使虫体的代 谢过程发生障碍。例如: ①左旋咪唑、硫双二氯酚、硝硫氰胺、硝氯酚—— 能抑制虫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 的活性,阻碍延胡索酸还 原为琥珀酸,阻断了ATP的产生; ②有机磷酸脂类——能与胆碱脂酶结合,使酶丧失水解乙酰胆 碱的能力,引起虫体兴奋、痉挛,最后麻痹死亡。
• 5、青蒿素
• 青蒿素(artemisnin)是我国科学家1971年首次从菊科植物 青蒿中提取的具新型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具有十分优良的抗疟 作用。目前,已合成或半合成大量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青 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等。 • 作用机理: • 青蒿素的抗疟活性在于内过氧化物-缩酮-乙缩醛-内酯结 构。青蒿素抗疟作用是在寄生虫的形态变化和青蒿素抑制蛋白 质生物合成之间存在相关性。青蒿素有跨越生物膜的高渗透性, 能抑制疟原虫色素的形成和血红蛋白代谢分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