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适当的原材料组分、浇筑和养护的混 凝土基本上是不透水的,应该在大部分环 境条件下具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然而, 由于环境的作用,出现开裂,结构物因此 丧失了运行时的水密性,也就是对于上述 劣化过程的抵抗力。现代混凝土结构开裂 的事实说明:人们没有对混凝土技术中控 制开裂的基本道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混凝土结构开裂
开裂的原因有很多,然而,其中有 一个使混凝土结构在早期开裂起主导地位 的原因,那就是为满足现代高速施工所采 用的高早强水泥及其混凝土拌合物。
湖南某大桥
高强混凝土与早期开裂敏感性
近年来,高强混凝土已被证明是对早期 开裂非常敏感的材料。这不仅是水化热的结 果,由于自干燥作用产生的自身收缩和硫酸 盐相的化学反应,可能也是重要起因。结构 混凝土或大体积混凝土意外地出现开裂,不 能总是归因于现场工程师缺乏经验,该领域 里许多问题尚缺乏了解,激发全世界许多人 去进一步开展研究。
同时,用525# (42.5级)水泥可以配制出28d 强度为125 ~130MPa的高强泵送混凝土;而725# (62.5级)水泥却未见配制出高于100MPa的混凝土。 说明:低水灰比时,水泥标号(水化活性) 的与配制混凝土强度的关系发生变化。
3) 温升的影响
结构物断面加大、强度设计等级 提高、水泥用量增加、水化活性的提 高以及散装水泥供应方式的发展,这 些都使得混凝土温升加剧。
水灰比
只有当水灰比≥0.5 时,路面混凝土 摊铺后不必进行湿养护,但需要及时覆 盖,以免水分蒸发。
ACPA(美国混凝土路面学会)
2) 水泥(胶凝材料)水化活性影响的变化
低水灰比(水胶比)条件下,水泥水 化程度减小,速率减慢,但较少的生成 物就可填充空隙,粘结骨料形成整体, 使强度迅速增长。
我国水泥生产与供应的发展
V.M.Malhotra.
1) 水灰比降低 在保证工作度适宜的前提下, 水灰比(水胶比)大幅度地降低,是 高性能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与普 通混凝土的主要区别所在。
1918年Abrams 提出的水灰比定则:
fc K1 / K2
w/c
高效减水剂与矿物掺合料的应用,使新拌 混凝土可以在远低于水泥能充分水化的水灰比 (水胶比)条件下配制,并能借助普通的施工 设施浇注和成型密实。
1)熟料中早强矿物C3S含量增多;
2)水泥粉磨细度加大;
3)市场经济发展,混合材掺量减少;
4) 散装水泥运输供应发展。
强度—水灰比—水化活性
随着水灰比(水胶比)降低,水泥或其 它胶凝材料需要填充的空隙减小,达到密实 填充效果对胶凝材料的水化活性要求也随之 降低。反之,当水泥的水化活性越高、粉磨 越细,拌合时的需水量就会越大,结果是水 胶比的降低(从而混凝土的强度及其它性能) 受到影响。
美国混凝土学会 1998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高性能混凝土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 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 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是以耐久性作 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要求,对 下列性能有重点的加以保证:耐久性、施工性、 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吴中伟
高性能混凝土
高工作度 高强度 高耐久性
——可泵送、有掺合料的高强混凝土
高工作度
1)碾压混凝土 拌合物需要足够地干硬以支撑非常沉重的 振动压实机械不致下陷而正常地行进和工作。
2)滑模混凝土
拌合物需要具备适当的坍落度(2~5cm), 使摊铺机正常地行进和工作。 3)自密实混凝土 拌合物需要有足够大的流动性和粘聚性, 在没有外加振捣的条件下能够成型密实。
性能
定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所要求的性能 和匀质性的混凝土。采用传统的组分、普 通的搅拌、浇注与养护操作,是不可能日 常生产这种混凝土的。这些性能,例如易 于浇注和压实而不离析、高长期力学性能、 高早强、高韧性、体积稳定、严酷环境中 使用寿命长。
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1990)
定义
高性能混凝土——满足特定 功能与匀质性综合需要的混凝土。 采用普通的组分材料和通常的搅 拌、浇注与养护操作,未必能日 常生产这种混凝土。
四、强度—耐久性关系
长期以来,混凝土是在高水灰比条 件下拌合、浇注与水化硬化的,过渡区 薄弱、强度低、抗渗透性能力差,因此 耐久性,尤其是实验室快速评价试验的 耐久性结果较差。从而得出强度越高、 耐久性就越好的结论。 上述结论近年遇到严重的挑战。
高强混凝土的耐久性
1987年美国材料顾问委员会提交的一篇报 告引起了轰动:约25.3万座桥梁的混凝土桥面 板,其中部分使用不到20年,就已不同程度地 破坏,且每年还将新增3.5万座。 由于混凝土桥面板开裂普遍,因此转向使 用高强混凝土,但是看来这无济于事:根据国 家公路合作研究计划1995年检查的结果表明: 10万座混凝土桥面板是在混凝土浇筑后一个月 内就出现间隔1~3米的贯穿性裂缝。
1990年5月,在美国马里兰州Gaithersburg 城由 NIST 和 ACI 主办了第一次关于 HPC的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关于高性 能混凝土的定义。
术语: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Performance 表演、执行
and
Properties 性质、特性
混凝土技术的进展
西方工业国于40-70年代曾因为早期强度很 高的水泥问世,而当时结构的设计强度尚不高, 于是出现将混凝土以大水灰比、低水泥用量的方 式生产,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易于施工操作, 然而这给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尤其是当其暴露 于侵蚀性环境工作时,带来了后患。
混凝土技术新进展 P.K.Mehta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覃维祖
一、高性能混凝土的由来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材料委员会提 出:要为新世纪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高性能 的建筑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塑料等。
高强度
高强混凝土:≧C50的混凝土。 局限性: 1)28d龄期;
2)仅指抗压强度,应用范围窄;
3)温度收缩和自生收缩大。
高性能混凝土
建议将HPC的强度下限降低到C30左右, 以不损及混凝土内部结构(如孔结构、水化 物结构、界面区结构等)为度,以保证其耐 久性与体积稳定性。……许多大体积水工建 筑、基础等对强度要求不高,但对耐久性、 工作性、均匀性、体积稳定性、低水化热等 有很高要求,都必须采用HPC。日本明石大 桥采用20MPa的HPC是很正确的。
混凝土温度随水泥用量增加而上升
图3-47 混凝土浇注厚度对温升的影响 (浇注温度20C,水泥用量400kg/m3)
混凝土的温升随结构物断面尺寸增大而加剧
100%硅酸盐水泥
70%硅酸盐水泥 +30%粉煤灰
25%硅酸盐水泥 +75%磨细矿渣
图3-48 2.5 m厚混凝土中点温度的变化
Bamforth的实验(厚2.5m结构物中部的温度变化)
P.K.Mehta. Concrete:Structures, Properties and Materials
收缩应变受约束时 产生的弹性拉应力
无松弛作用时出现开裂
应 力
混凝土的 抗拉强度
应力松弛
松弛后的实际应力
开裂延迟 时间
图3-24 硬化水泥浆体渗透性与水灰比的关系(93%水化度)
硬化水泥浆体(93%水化度)的渗 透性—水灰比关系存在临界区域
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
3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干硬、插捣 干硬、振捣 塑性、高频振捣 泵送、流态 泵送、自密实 0 cm 0-2cm 5-12cm 8-20cm 10-25cm
混凝土技术新进展
70年代,日本的桶口芳郎做了一个试 验:将坍落度为8cm的拌合物浇注在一透 明塑料管内,惊奇地发现在粗骨料下方普 遍形成水囊;混凝土硬化后抗弯拉强度明 显下降。
Thermal Cracking in Concrete at Early Ages. E & FN SPON 1994.
延伸性与开裂
收缩应变大小仅是引起混凝土开裂的一方面 原因,另一方面还有: 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越小,产生一定量收缩引 起的弹性拉应力越小; 徐变 徐变越大,应力松弛越显著,残余拉应 力就越小; 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越高,拉应力使材料开 裂的危险越小。
吴中伟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与科技创新 建筑材料学报 1998年第一期(创刊号)
二、普通混凝土的微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 新拌混凝土的结构:
大颗粒粗骨料的间隙由小颗粒填充
小颗粒粗骨料的间隙由细骨料填充
浆体填充骨料堆积体的空隙并在其表面形成 润滑层,使拌合物具有满足施工需要的工作 度
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
受早期强度发展快的利益所驱使,水 泥中C3S含量越来越高、粉磨细度越来越大。 30年代以前,普通硅酸盐水泥的C3S在 30% 以 下 , 美 国 ASTM 允 许 22% 的 颗 粒 大 于 75μm;自50年代开始,硅酸三钙含量超过 了50%,而且基本上没有大于75μ的颗粒。
强度方程
fcu.k
= A • ce ( C/W – B )
f
fcu.k——混凝土配制强度 fce —— 水泥标号
C/W——灰水比
A,B —— 系数:
有人用425#(32.5级)与525# (42.5级)水泥,也 有人用525# (42.5级)与625# (52.5级)水泥分别配制 高强混凝土,得到的结果都显示不出差异。
强度—水灰比—水化活性
高水灰比条件下,水泥的水化活 性(填充空隙能力)越大,即标号越 高,用其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和抗渗透 性(耐久性)越好。
低水灰比—水化活性—混凝土性能关系
高效减水剂与矿物掺合料的应用,使 新拌混凝土可以在远低于水泥能充分水化 的水灰比(水胶比)条件下配制,并能借 助普通的施工设施浇注和成型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