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实行词语理解的课例研究报告研究背景: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而词语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语言教学中,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够独立使用的单位。
词语是构成语言本体的基本单位。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正所谓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所以,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字、句、段、篇"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能更好地促动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词语教学更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实行语言表达、写作实践的基础,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但是,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却一直被认为是教学中的“软肋”。
别的不说,单看当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就存有诸多问题。
比如:教学中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
课上,词语教学往往是“千篇一律”——认读、理解、巩固,老三样。
教学的目的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不感兴趣。
教师备课教学时,对于不同学段词语理解的度没能准确的把握好,往往存有不自觉的拔高低年级孩子对词语理解的要求,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又无形的降低了学生对词语自我感悟的水准。
其次就是,学生理解词语不够到位,有时仅停留在词语的字面意思,缺乏深入了解或则是在词语表情达意上没有更好对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实行体会使用(内化为我所用)等。
这样只重视意思理解,不重视感悟体验,只重视词语读写,不重视挖掘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深厚内涵,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词语教学这个板块显得苍白无力。
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口语和习作词汇贫乏,语句不生动;或者是乱用词语,词不达意;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更是无法辨别和准确使用。
重视词语教学,如何实行词语理解,使词语与精神同构,为孩子们体现一个广袤丰富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已蓄势待发。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来说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怎样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词语理解更有效率,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
如果研究落实有效的词语理解的策略和方法,一定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策略一、明确不同年段的词语教学要求,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在小学的不同阶段,又有所侧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词语的要求如下:低: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共同点都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词语,不同点是要求持续提升。
而在实际教学中,词语的年段特点没有显现。
细读课标中每一学段词语教学目标,发现各有侧重,低年级重点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词义”——“词的表达作用”——“词性和内涵”,其序列性非常明确,而其中的阶段性并非相同的教学流程所能达到。
这三个学段对理解词句的要求是前为基础,后为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升的。
低年段词语教学的目标中包含教学方法和途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包含教学标准和尺度——了解(清楚地知道)词句的意思;包含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无论是方法和途径,还是标准和尺度,最终目的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理解和积累是词语教学的基础要求,是低年段词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与低年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所以,教学中除了理解之外,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协助学生有效地积累,如何把这些词语融入到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中年段词语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扩展了词语学习的渠道——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另一方面提升了学习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随着年级的提升、学习的深入及水平的发展,词语教学的要求在中年段要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表达层面。
什么是关键词语?能够理解为: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的词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体会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就是培养学生品味和鉴赏词语的水平,即使这种水平的培养是初级的。
这个目标是阅读教学双向心理过程——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的完整体现。
阅读的这个双向心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基础,没有前一个过程也就没有后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是前一个过程的延续和提升,没有后一个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会深刻,更不可能使用文章的写法。
所以,中年段的词语教学必须高度注重这个目标的落实。
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与中年段相比,要求是相似的,仅仅在表达上有了更宽泛和更高的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体会词语表达效果的课后练习题,可见,到高年级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训练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和常态的训练。
高年段词语教学的目标,词语学习的渠道更宽美——借助词典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学习要求更高——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词语教学的“序”指词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
词语教学的“序”还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系列性及滚动递进性。
系列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年级层次的需要分类,系统地对学生实行词语理解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滚动递进性指每一项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根据教学目标不同、教材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由浅入深地推动,而在推动的过程中每一项方法又都是承接学生原有基础和已经学过的方法,使得学生的理解方法逐步增多,逐步拓宽,似滚雪球般的越学越深入、越学越灵活。
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字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等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他们就不适用,所以根据教材和年龄特点,主要通过简单的认读来理解词语,随着词汇量的增多,能够借助近反义词来理解词语,还能够借助动作演示、观看实物或图片等理解词语。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词汇量的增多和理解水平的提升,理解词语的方法就逐步增多,理解的水准也逐步加深,持续滚动递进。
在滚动递进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同样的方法随着年级增高,方法使用的内涵在持续发生变化,逐步加深,从低到高显现不同的层次。
如同样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更多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三年级则要联系上下文自主找出能说明这个词语意思的句子,然后在理解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到了四年级不但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还要学会根据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我们在实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学段要落实“了解”词语含义这个基本功;到了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的这个理解词语的基本功已经是学生使用的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并逐步从“了解”发展到“理解”,着力点应该转移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来,为第三阶段更高的要求奠定基础。
明白学段之间、组与组之间以及课文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我们对教学起点就会有比较清醒的理解,教学起来才会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二、理解词语方法的灵活使用,使课堂趣味横生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同样,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其阅读水平,培养其阅读兴趣,达到读懂课文、欣赏文本的目的。
同时也为学生自我阅读奠定基础,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自觉地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真正达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标。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其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记得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有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对于词语教学,我一直以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准确使用的。
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
这样的词语,是心理机器旁一个孤零零的生锈了的零件,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的一片枯萎的叶子,是游离于学生旺盛的精神系统之外的孤独幽灵。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使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燃词语的亮度,开拓词语的亮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张祖庆)(一)、创设情景,再现词语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理解世界的。
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所以,教学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
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
其实,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
所以,在词语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教学片段1:《谁住顶楼》:理解“自告奋勇”的意思。
小马第一个发话了,它勇敢的站出来抢着要求住顶楼,课文中用一个词说明了这个意思,谁找到了吗?生:自告奋勇!师:对!自告奋勇的意思就是第一个主动勇敢地站出来要求去做事。
师:谁愿意自告奋勇的读一读小马的话?生读,师评:这匹小马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争住顶楼,不错!谁再来试试?生读,师评:真是一匹自告奋勇的小马!这节课咱们在回答问题时也要像小马一样自告奋勇!一马当先!在这段教学中,我侧重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第一个”“勇敢地”,“自告奋勇”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告诉我们: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二)、图画再现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词语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