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全书共分为5卷,《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

前四卷提出九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借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子女的革新。

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围绕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而展开。

这本书全面体现了卢梭的教育观点,他的观点虽然是立足在法国18世纪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而今他的理论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也不乏可取之处。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

而《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全书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认为人秉有天赋的自由、理性的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

所以教育应受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

书中把受教育者的成长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呼吁教育要适应各时期的年龄特征,同时还要适应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它对于体育、感官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子女教育,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主张。

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爱弥儿》也占有重要地位。

但该书把儿童的天性作为兴办教育的根据,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不对孩子横加干涉,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自己的遭遇而不愿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担心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于是人人便有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从小孩生下,甚至在怀胎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教育。

这是好还是坏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曾在教育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关于神童魏永康的事迹。

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而在3年后,却因生活无法自理被中科院劝退回家,这样一个天才,为何被退学回家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他的教育方式。

魏永康出生于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魏炳南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已有70多岁,靠发放的补助生活从小天资聪颖过人的他也确实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

生下两三个月母亲曾雪梅就教儿子识字,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

尽管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的教育还是取得了效果。

在母亲的倾心教育下,魏永康在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时,基本学完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连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

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13岁时,又已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毕业后考上中科院高等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的生活却无法自理,这一切都与他的母亲有关。

曾雪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于是所有的家务都包在了她的身上,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在其读高中时,还要母亲喂饭,读大学时,下岗在家的母亲继续决定陪读,从此母亲仍形影不离的陪在儿子的左右,甚至帮他洗头。

智力上的“高能儿”在生活中却是个“低能儿”,他甚至连与人交流都困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早成了这种现象???没有了童年的欢声笑语,没有了调皮叛逆,从一生下来就被读书的生活所填满,他的人生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母亲的严格教育却最终造成了孩子的悲剧,这不得不给父母敲响了一个警钟。

而卢梭的《爱弥儿》对此提出了质疑?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

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与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相一致。

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应从此原理产生。

他在第二卷中写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

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

”根据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卢梭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任人随便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他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在教育生活中,应该把孩子当做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

“一切处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因而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让他们在自由中尽情地奔跑,肆意地哭笑打闹。

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气的有个性的孩子。

如今,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因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

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一切随着孩子的本性发展,让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舒适快乐幸福地生活、成长!《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爱弥儿》《爱弥尔》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个教育实验或者说是一本教育札记。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他主张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文中的主人公有“我”,“爱弥儿”,“苏菲”。

“我”,即作者卢梭,他是爱弥儿的唯一老师,也是他的创造者。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根据自然地秩序,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自由,博爱,自食其力,充满智慧和仁慈的青年,在爱弥儿结婚生子之后,他完成了他的教育任务,功成身退。

“爱弥儿”,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自然人”,他在“我”的培养下,体格健壮,朴实无华,心地善良,判断力和审美能力都极佳,最后和苏菲结为伉俪,并主动承担起培养下一代,即“小爱弥儿”的重任。

“苏菲”,爱弥儿的妻子,和爱弥儿一样,也是一个由作者创造出来的“自然人”,他善良,敏感,聪明,稳重,在“我”的安排下,与爱弥儿相识相爱,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关于“教育目的”书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

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我们的才能的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