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新分类的启示血管炎(vasculitis)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各种各样的血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可交义重叠。
合理的分类体系,有利于指导血管炎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造成血管炎的分类比较复杂和混乱,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个标准。
现就“2012年Chapel Hill会议(CHCC)的血管炎分类标准”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1血管炎分类的发展历史1952年Zeek首先提出血管炎的分类方法,将血管炎分为过敬性动脉炎、过敬性肉芽肿性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圉炎、颖动脉炎5类。
这个分类法相当粗糙,许多常见的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WG)、大动脉炎等]并不包括在内。
之后随着对血管炎的进一步认识,不断有新的分类标准产生,如1964年的Alarc6n-Segovia分类标准,1975年的De Shazo分类标准,1978年的Fauci分类标准,1988年的Scott分类标准等。
1990年ACR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对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WG、超敬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瘢、颍动脉炎、大动脉炎7种明确的血管炎做出了定义。
该分类标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血管炎的定义更清晰、明确。
但临床常见的、1948年即被提及的“显微镜下的动脉周圉炎”(即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未包括在内。
U前临床常用的血管炎分类方法是1993年CHCC推荐,于1994年正式发布的分类标准(CHCC1994分类标准),它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这一方法因便于分类和应用而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沿用多年。
"广nicy irwBWWT 业口:《5 绻眩&•.・.用rfec4•"弹H 5 ttrt ii»* .« AW W 金.佈予喉廿■勺之•• 0#田平松x :rtr^i*.»rmirtfcaw4ft.£.«if« .w««x?vjr«*••-*:.AM «w^wr ・tr 住 JR!■•簧ae« EfniJtmw 交2 CHCC 2012血管炎分类标准2.1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GCA),是在所有类型的血管 炎中唯一具有1A 级循证医学证据的类型。
主要累及大动脉,但也有一部分大血 管炎患者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
二者均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甚至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很多相似性,往往难 以区分,最大的区别在于好发年龄: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患者(年龄〈50岁), GCA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已有学者提出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但该观点争 议较大,CHCC 2012分类标准维持了原有的分类方法。
2.2中血管炎(MW):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
一般来说,中血 管炎的炎症反应较之大血管炎要更为剧烈,病程更短,更易引起组织坏死。
但PAN 与小血管炎某些时候在临床上、其至病理上均难以区分。
在CHCC 2012标准中, 明确指出PAX 与ANCA 不相关。
虽然ANCA 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还未完全清楚,但学界公认,ANCA 是小血管炎的一个可黑的标志物,也是小血管炎与PAN —个最重要的鉴别点。
川崎病在发病年龄及靶器官上有明显特点:儿乎只发生于婴幼儿,常累及冠状动 脉,与其他类型的血管炎不难区分。
血管(Bu 血管趋势 耳 祕 A :r I si we 務-•y tt jecMfjo 力莎■怪Jf遵CTWLXinM-Etl E H ■■齐 底I 乂令 &E . WA :工《・盘E 力■骨配址泾理冷 HJR 白 ^JtW «HG ・>[“总如•良:LT •怪・•■ I.4.VI AL 片耳・0伶@ U :庄忡i te ・》H *• •■跆宜■■CH vw i<4■林丹 bFs«c”■Ern ・ w *r«w H IfW JR KT ・ JU r f i • IU T* M. ■■ ■叹尽 H FJ 〜▼兀巧珂.~ ”■・.■,” •■ 5 ■M WWB ^S . ■盘彳•哽.SFm —KjftEse^CJWMErtt*疤.4•击甩ibOAR* 主・JK«:・F"r)E 厉并仪•窗煲 .«hKIT.-«;»ilRttwmfc ・育心Eft 食.■Z ・1t 出:V • ■ GTA tfi 2・ 1C*T J O.九丸dtm KTb 口站如 «4 出F >8 任彰・ T W«*»rr 5 bGA R4F tM» 韶龙战C 2H1 WMiTti 唱F ・'4・P 實:•耳■丢H 0电 上超・走"••得&■■/»=外*X5fd 出■"航毎出叼M ・HV 戍l«l HW 仃戾- 爪■■nrBMQ <K fTtt 事畔弓| 4Z 廣初4性*從出■ 1» FTM 彳 Air PC<IM.U ;diH«-F « -主•篆电 WW 辭 fl 遇 N 神起 UJ£Z T*WI»«W.^4ta【“ 屜低祈*・;0力I B 科匕砂4・・民・■:■屮;"捉鸵 “pBCS ・・也庄角•:旻■•爻中 St8.IUirtt :9H0ft M9L 町事力仔@丈巾1丈川■•机・》HFaHU ・1ir Qlt.lMi : • 5・债上衲《斯仗 巾圧衣佢0也出址7»*晖仟齐藏・、・.K 硕 资.・bw=#t£«.・W 址体 此.町庖|«“・鼻.0“・ oi4W»Mir^.an!it ■庇 3・、内打旦・和£ ■怜 Frjihtz ffc.€3-a^M«:.«>CLW<ft .^taBflt.siirrrrrtftje - ■苗.ci inne^M «. wu 心出.c»«r F"戶-r «Tr»fijr.w^mtr *-♦*«<:#:血仪 钉“戡 丧押*s ・《*tr ■讦炭■戲 i^aam^flE.atK i^u •“」却•菽直撵武巧.AZ—*.ten 刚贰«1畏涎・衣丁■:一承!tn 険a 倍jM«t 、余牡个应<2謬诉*除Etn*-•«Matter* 少祝+ Q 叨*十出祠业站屈H!如濮聂减事祯处勺:7". 片";和Y 轉強?«L Z •2.3小血管炎:CHCC 2012分类标准根据血管壁上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多寡将小血管炎分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二者的鉴别也主要以此为依据,但标准未提出明确的"多”''寡”的具体标准。
依据ANCA的类型将AAV再细分为3类:MPO-ANCA相关性AAV、PR3-ANCA相关性AAV、ANCA阴性AAV。
当某一患者有充分证据诊断为AAV,但血清ANCA检测始终阴性时,则诊断为ANCA 阴性AAV,类似于血清阴性的SLE和血清阴性的RA。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AAV分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和单器官AAV,临床上一般也应用该分类法。
需要注意的儿点是:①一部分GPA/EGPA患者病变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无其他器官、系统受累的依据,但其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与GPA/EGPA累及呼吸道的患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这部分患者归为GPA/EGPA,而非单器官性血管炎(SOV) (尤其当ANCA 阳性时更支持此观点);②EGPA的血管外表现往往为非肉芽肿性;③ANCA阳性的EGPA患者肾损害发生率高。
CHCC 2012分类标准中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一般指原发性,包括抗肾小球丿念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性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尊麻疹性血管炎(HUV)o从广义上讲,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的范圉相当广泛,许多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均以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为特征 (如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等),但在该标准中将它们归为其他相应的类别。
2.4变异性血管炎(VW):为CHCC 2012分类标准新增内容,也是新标准较CHCC 1994标准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包括白塞病和科根综合征(CS),以全层血管炎为主要特征,任何大小(大、中、小)及任何种类的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均可累及。
白塞病的本质为血管炎早已为学术界公认,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特点与大、中、小血管炎均不相同,CHCC 1994分类标准中并未将其列入,相关文献一般也将其单列,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炎,此次CHCC 2012分类标准将其列入,使标准更为完善、合理。
科根综合征为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以眼前节及内耳血管炎为特征,大部分也以此为首发表现,角膜基质炎为最重要、最具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表现。
早期曾认为其病变局限于眼、耳,而后的研究逐渐发现全身各种血管,均可累及,因此 CHCC 2012标准将其列为变异性血管炎。
2.5 SOV:亦为CHCC 2012分类标准新增内容。
血管炎病变局限在某一器官或系统,可发展为系统性血管炎。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S0V必须除外为系统性血管炎累及该器官/系统所致病变。
临床上系统性血管炎仅累及一个器官/系统的病例并不少见,如MPA仅累及肾脏、GPA/EGPA仅累及呼吸道、口塞病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若诊断某一系统性血管炎依据充分,且该器官/系统病变符合这一系统性血管炎特点,则应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而非S0V。
因AVV、中血管炎、VVV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且往往很难取得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学结果,有时在临床中与S0V难以区分。
2.6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与上述5 种类型的血管炎不同,该二者为继发性血管炎,与某个或某些因素相关,可能相关的因素非常广泛,如CTD、肿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骨髄异常增生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某些药物等。
二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区别仅在于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其原发病的关系基本已明确并得到公认,而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与其原发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
3新标准的进步与不足综上所述,CHCC 2012标准较之CHCC 1994标准有三大重要变化:①除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小血管炎以外,增加了变异性血管炎、单器官性血管炎、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及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四大类;②根据ACR、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和EULAR 3个学术机构的共同建议,将某些以人名命名的疾病更名为基于疾病特点或病因的命名,WG更名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 CSS 更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o另外,将过敬性紫瘢更名为IgA性血管炎,也是基于类似原因;③将小血管炎细分为两大类: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阐述了二者之间在疾病特点、本质、病因等方面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