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后世因称李昌谷。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祖籍陇西,故自称陇西长吉。
李贺少为诗章,十五六岁时,以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
凡少年得意者,大都命运多蹇。
早岁,李贺受到前辈皇甫湜、韩愈的奖掖。
当是时,李贺意气风发,应进士第,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诋毁者怕其争名,遂攻击他不避父讳。
为此,名震一时的大文学家韩愈为其鸣不平,作《讳辨》回击诋毁李贺者,然贺终不能登第。
后来,李贺入京任从九品的奉礼郎,官微俸薄,因困顿无援多有不平之气。
在京时,李贺住崇义里,与名士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成为密友。
三年后,李贺辞官离开长安回昌谷老家。
然贫无以继,遂赴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好友张彻。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 27 岁英年早逝。
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李贺曾将手编诗集四编付于好友沈子明,收诗 233 首。
稍后,李商隐亦称李贺诗存四卷。
1 / 12很有意思的是,杜牧与沈子明亦为至友;贺姊嫁给王氏,李商隐亦娶王氏之女。
杜牧、李商隐的生活年代虽略晚于李贺,但由于他们与李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其说法可信。
据此可知,后世流传的李贺诗集实出自李贺之手,基本上保持了李贺诗集的原貌。
亦可知,李贺诗名实播自唐代,得力于沈子明、杜牧、李商隐等人。
宋代以后,李贺诗名鹊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北宋初传的《李贺集》为四卷,诗为 219 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但篇目、篇数、编次略有不同。
后又有五卷本,在四卷本的基础上加《外集》一卷,收诗 22 首,与四卷本合计,共 241 首。
五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名为《李长吉文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李贺诗最早的注本为南宋吴正子的笺注本。
以后,不同的注本相继问世,相比较而言,以清人王琦注本较为完备。
王琦视野开阔,其《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最新资料推荐------------------------------------------------------ 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佺、姚文燮、钱饮光、吴炎牧等诸家的评注。
王琦本最大的优点有三,一是汇集了前人精彩的点评和注释,为后人深入研究李贺诗免除了多方求索之苦;二是注释精审。
在字句发生歧义时,以求实的态度并存多解。
当一些字词无法作出准确的诠释时,或以不确定的态度提出看法,或直言未详;三是注意把佚诗收入集中。
其中,虽有不确定者,但不轻易剔除,采取存疑的态度。
近年来,王琦本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自《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姚文燮、方扶南三家注,中华书局 1959 年版)出版以后,王琦本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进入 20 世纪以后,李贺诗的新注本多有出现,其中,最有份量的当推叶葱奇的疏注本《李贺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叶本有六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广泛吸收了先贤的成果,以王琦本为疏注的主要依据;二是引征古籍时一一标举书名,其中,书名相同者标出著者;三是凡遇诸本异同字时均用小字附注于下,并加以说明;四是除释字词外,对深奥纡曲的句子也加以阐释;五是充分考虑今人的接受能力,用白话文作新注;六是采用撮要疏解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诗意。
李贺生活的年代是充满了危机和忧患的年代。
3 / 12早年,李贺历世不深。
当他从相对闭塞的昌谷看待纷繁复杂的大千社会时,以为猎取功名如探囊取物,由此产生了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马诗》十五)的自信。
然时事维艰,当李贺面对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时,当坎坷的人生与被剥夺施展抱负的痛苦拧结在一起,李贺写下充满忧郁和悲愤的诗篇是必然的。
换言之,身世之感、落魄失意与体弱多病、自知朝不保夕的心理混融在一起,反映到李贺个人的行为中,遂形成了以诗为载体倾诉个人情感的格局。
从这一意义上讲,李贺诗歌关心的对象是个人的,但由于这种个体化情感表达的方式十分特别,特别之中又联系着时代的风云,因此,李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很容易勾起人们相似的生活积累,进而引起共鸣。
在中唐诗坛上,李贺诗别具一格。
前人认为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超过其思想成就,应该说,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从艺术的角度看,李贺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有二,一是想象奇特,诗歌节奏的跳跃性大;二是善于着色,用色彩词营造奇诡冷艳的艺术情境。
想象奇特造就了李贺光怪陆离、凄厉孤愤的诗风,为其诗歌形成跳跃性的节奏奠定了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 为文时,人们经常会遇到辞不达意的情形,然李贺除了能竭尽山川万物之妙外,还能通过物象曲折己意,传达无法描述的心象。
杜牧在称赞贺诗时写道: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杜牧兼及两面,在赞美贺诗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同时,还充分肯定了李贺超越前人的想象能力。
想象奇特一是源于李贺独特的感悟力,二是与李贺的个人气质及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诗人长期生活在昌谷,昌谷山清水秀,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记忆。
在现存的诗歌中,李贺直接以昌谷为题的诗有十首之多,昌谷有南园,以南园为题的诗又有近二十首。
昌谷的奇山异水激荡在诗人的心中,培养了李贺不同凡响的想象能力。
细致地观察和描摹昌谷山水四季变化中的景致,一方面为李贺摄物取象、写景抒情带来不同于他人的内容;另一方面使李贺诗歌显示出不同于他人的节奏。
5 / 12具体地讲,在表现情感与思想情绪变化时,李贺总能突破一般意义上的比兴,独具慧眼地选择新的寄托之物来承担复杂而丰富的情思。
在这中间,物象与心象之间的链接,遂使贺诗产生了跳跃性的节奏。
晚唐诗人李商隐论述李贺独特的创作过程时写道:恒从小奚奴,骑蹇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贺传》亦有类似的记载。
李贺出游时每得诗句,当即投入囊中,回家后再连缀成篇。
然而,要想把佳句和谐地嵌入诗中,与诗所表达的思想融为一体,自然是件困难的事,由此产生跳跃的节奏是理所当然的事。
先得佳句,佳句又必须出现在诗中,由此造成晦涩难懂的现象也就纯属必然。
刘昫《旧唐书李贺传》云:(李贺)尤长于歌篇。
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最新资料推荐------------------------------------------------------ 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
补太常寺协律郎。
(《旧唐书》卷 137,中华书局 1975 年版)李贺擅长乐府,一生写下了数十首乐府歌行。
在创作中,李贺或用乐府旧题写旧事,或用旧题写时事,或自创新题开拓乐府诗的领域。
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关注现实,具有远绍汉魏乐府、近袭老杜的思想特征。
问题是,李贺为什么特别钟情于乐府?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关心现实,那么,完全可以运用其它体裁。
其实,这种选择与李贺精通音乐、娴熟地把握乐府歌行的抒情特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新唐书李贺传》云: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李贺的乐府歌行问世后,受到乐师的普遍欢迎,乐师以此配乐无不与管弦相合。
李贺入长安后任奉礼郎一职,李贺乐府歌行创作的丰收期出现在任奉礼郎之后,以此为考察的原点,李贺乐府歌行的创作一是以精通音乐为前提,二是精通音乐又与李贺入长安任奉礼郎一职相关。
奉礼郎一职掌祭礼、祭乐。
职责上的要求,使本来就精通音乐的李贺在诗歌创作时有了自7 / 12觉地以乐府为诗的艺术倾向。
古人为李贺编集或论李贺诗歌时,将其称之为歌诗。
这种做法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但它从一个层面说明了乐府歌行是李贺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了李贺擅长乐府与他精通音乐息息相关。
音乐是听觉艺术,诗歌是视觉艺术,乐府歌行是这两者的结合。
与视觉艺术相比,听觉艺术更强调想象力。
当李贺用乐府旧题或自选曲调创作歌行时,遂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唐书李贺传》在评价李贺诗歌时指出: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追究其原因,应与李贺精通音乐有直接的关系。
李贺直接吟咏乐师和描绘音乐形象的诗有《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等。
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等诗句中,完全可以看到李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如果以此为绾合点考察李贺其它类型的诗作,我们明显地感到,是音乐涵养培养了李贺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能力不但给李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泽,而且还为其完善诗歌跳跃性的节奏提出了探索的路径。
进而言之,当音乐培养李贺想象能力时,比诗歌更强烈的音乐---------------------------------------------------------------最新资料推荐------------------------------------------------------ 节奏则为李贺铸造跳跃性的诗风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探讨李贺诗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他在锤炼字词以及选用色彩词方面的特点,注意到李贺通过色彩营造诗歌意境的特点。
与其他诗人相比,李贺显然是善于着色的诗人。
据统计,善于运用色彩词的唐代诗人有王维、韩愈等,其中,王维诗中的色彩词占总用字数的 1. 5%,韩愈是 0. 8%,李贺是 3. 3%。
注意到李贺诗歌善于着色的特点是从唐代开始的。
如李贺的好友沈亚之在《送李胶秀才序》中说李贺之诗多怨郁凄艳之巧。
唐代诗人张碧说:尝读李长吉集,谓春拆红翠,霹开蛰户,其奇峭不可攻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引)。